邓小花和工人在大棚忙碌
黄林国在展示他研制的农用机器
在距离垫江县城十余公里的新民镇一片葡萄园里,枝头的嫩芽预示着春天来了。顺着田垄望去,2017年重庆市劳动模范“80后”邓小花和丈夫黄林国正在自家园子里忙碌着。丈夫黄林国正拿着遥控器,远程控制葡萄园里的肥料喷洒。而邓小花和工人们则趁着起风天气来临前,准备在大棚的顶上再套一圈绳子,以便让塑料薄膜稳稳地贴在棚顶。熟悉邓小花和黄林国的人都知道:夫妻俩多年前就在这里当起了现代农民,不仅自主研发农机,探索农业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千万级农业产业,更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在田间地头自主研发农机
记者跟着邓小花和黄林国走进他们的千亩园林,却发现在园子里忙碌的工人零零星星。黄林国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在一旁解释说,“农闲时期,加上我们两口子,园子里就七八个劳动力,但我们的效率很高。这一切,都多亏了我们研发的这些机器。”
黄林国回忆说,他原来长期跑运输,2005年,他发现在内地的西瓜规模化种植才起步,看到商机的他于是放弃了自己熟悉的运输,和妻子邓小花返回妻子老家垫江新民镇,干起了农业种植。当年,他们流转了32亩土地种西瓜,但扣去各种成本,积蓄所剩无几,农业的高投入让他傻了眼。
“想要有更长久高效的发展,必须要走机械化这条路。”黄林国说,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价格高,从小就对机械着迷的黄林国于是决定自己摸索发明农机器具。随后,他买来了农机改良组装书籍开始学习,并到废品站、建材市场淘来一大堆农机配件,在田间地头搞起了农业机械发明。
自主发明十多项农用机器
“这件就是我的得意之作。”黄林国指着地里的“切根机”说到,“切根传统做法是人工把洋锹插入地下30厘米,凭经验和感觉去切。当时我就在想,怎样让切根像切豆腐一样快捷整齐。”黄林国说,一排葡萄40米,两边都需要切根,一个青壮年一天只切两到三排。于是,他参考松土机,买来了菜刀,拿起几块钢材,自己设计了一架“切根机”。记者看到,这台切根机由4把菜刀和一些钢板、铜铁等金属焊接而成,由拖拉机拉动切根机,菜刀从地里一下子划过去,葡萄的主根断得整整齐齐。“以前,一个人一天断两排根。现在把机器开过去,5分钟内两排葡萄根就切断了。”黄林国说,在他1000多亩的农业园里,要是没有这些机器,完全无法想象。
随后,黄林国又相继改良组装发明了排水开沟机、施肥挖沟机、水肥一体化设备、远程遥控管理农田以及自制安装滴管设配等十多项农机设备。“这些‘土机器’为我们节省不少钱,也提高了效率。”黄林国说,连不少当地村民都经常到他这里来借用这些“土机器”。黄林国表示,接下来,他准备为自己的这些发明申请专利,并让它们进入市场,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毫无保留将技术传授给村民
甜、脆、鲜、香……黄林国和妻子邓小花种植出来的西瓜汁甜瓤红,香脆可口,比起传统方式种出来的西瓜,品质要好很多,很受消费者青睐。“在农业方面,我们对自己的技术很有自信。”黄林国自豪地说,除了天然的肥料,他们育种所有的基质大多是从德国、丹麦等国家进口而来。
另外,夫妻俩在技术上也是一把好手,植物不论遇到什么病虫灾害,他和邓小花都有解决办法。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刻关心着村民们的农田蔬果,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村民。“我作为一名农民县人大代表,特别是在农业这一方面,我要用自己的技术,带动周边农民一起致富。”邓小花说,村民们遇到种植疑难问题,总是习惯来找她,而她也很乐意帮助村民解决疑难杂症。
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据了解,黄林国和邓小花创办的重庆市鼎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里种植有葡萄、西瓜、哈密瓜等水果,以及茄子、丝瓜、花菜等蔬菜。截至目前,黄林国和邓小花共流转土地1173亩,累计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年产值逾1600万元。邓小花凭借专业的种植技术,2015年被市妇联评为农村科技致富能手;2016年被市妇联评为巾帼科技特派员;2017年获“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
据统计,仅人工工资一项,黄林国和邓小花每年就要为周边村民带来近200万元的经济收益。同时,每年的土地流转租金,又将为周边村民带来100余万的经济收益。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自己多年总结积累的经验向新晋种植户广为传授,带动周边7家西瓜种植大户共同致富,累计发展西瓜种植500亩,可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就近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近100人。
垫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垫江作为农业大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去年底,垫江县委书记蒲彬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垫江乡镇公路通畅率和行政村通畅率100%,网络实现村村通,民用天然气实现乡镇全覆盖。未来,垫江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