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番茄开始大量上市的季节,走进顺义区木林镇绿富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只见工人一手拿着一块分级板,一手拿着刚采收的番茄,迅速比对一下,然后放到身边五个不同的纸箱中,五个纸箱的番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每个纸箱里的番茄都一般大小、一样颜色。据合作社理事长聂海生介绍,这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的一种蔬菜分级技术,当天采收量较小时可采用这种分级板进行手工分级,每人每天可分选1500公斤番茄;采收量较大时就要使用分选机进行自动分级,一小时可以分选15000个。番茄分级人工成本折合每公斤约0.05元,销售价格却能提高20%以上。
蔬菜分级可实现优质优价
蔬菜作为鲜活农产品,不仅要具备营养、安全等内在品质,而且其新鲜程度、色泽、形状、洁净度、病虫害、机械损伤、整齐度及可利用部分的大小等外观品质也十分重要。
技术人员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发现蔬菜作为一种流通商品,具有“近墨者黑,近朱者不赤”的特性。以番茄为例,如果将20%的等外级产品与80%的特级产品混放到一起,最终消费者只能勉强认可为三等产品;如果将特级产品和等外级产品各一半混放到一起,最终消费者却认为是等外品。
蔬菜的外观品质主要是由品种决定的,但栽培管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温度、光照、水、肥、病虫害等管理不当极易导致外观品质变差。比如黄瓜的弯瓜、大头瓜、蜂腰瓜等;番茄的裂果、疤果、多心室果等。此外,产后流通过程中保鲜不当也容易造成蔬菜 “易容”变丑。
当然,适当的栽培措施也能改善蔬菜产品的外观品质。比如采用套袋栽培技术,可以控制黄瓜、西葫芦的弯瓜率不超过10%。
制定蔬菜等级规格标准(简称分级标准),是适应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确保不同等级蔬菜合理利用,实现蔬菜优质优价,使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最重要一环。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发布了几十种蔬菜分级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比如番茄、蒜薹、青花菜、大白菜、辣椒、莴笋、豆角、山药、香菇、芥菜、马铃薯等。
无论是国标,还是地标或行标,都是推荐性的,不具强制性。至少在目前,蔬菜产品标准还不适合强制推广。
蔬菜分级标准有哪些
不少生产经营比较规范的配送企业、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都制订了蔬菜产品的企业标准,当然,这些标准主要还是以外观品质为评价指标。
从去年开始,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针对蔬菜电商配送中存在产品无标可依的问题,着手制订北京市电商蔬菜分级包装的团体标准。
蔬菜分级标准通常分为等级和规格两部分。在等级方面,每一种农产品原则上按照形状、新鲜度、颜色、洁净度、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等要求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也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级别)。在规格方面,原则上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也可以分为特大、大、中、小、特小五种规格)。下表是番茄分级标准的具体要求。
蔬菜分级的作用显而易见
一是产品标准化、规格一致,有利于产品包装、收购、贮藏、运输及销售。
二是等级分明,便于按质论价,实现优质优价,达到效益最大化。举个来自于现实中的例子,同样是1000公斤的番茄,如果不进行分级就进行销售,每公斤单价为4元,销售收入为4000元;如果进行分级后再销售,可得一级品600公斤、二级品300公斤、三级品100公斤,每公斤单价分别为5元、4元、3元,销售收入为4500元。销售收入增加了500元,增收12.5%。即使扣除人工成本费用,大约还有10%的增收。
三是对于某些可在不同成熟期采收的蔬菜,通过分级可使成熟一致的产品在同一包装内,有利于贮藏保鲜。比如生熟番茄混杂一起,必然是以生催熟,缩短贮运保鲜期。
蔬菜分级在许多欧美国家早已是通行的做法,这与他们的销售方式不无关系,大部分蔬菜都通过拍卖的交易方式销售,制订了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按照质量等级进行产品定价。目前我国蔬菜产品并不缺少标准,但分级技术并没有普遍应用,仅在部分配送企业、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倒逼还未到来,当产品分级成为定价的主要依据时,经营者将会自愿通过产品分级来争取更高的销售价格。
蔬菜分级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蔬菜分级机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按照重量、大小进行简单分级,实际上就是按照规格分级;第二阶段是在重量、大小分级的基础上,采用三维视觉成像技术,可对产品表面颜色、形状、体积、密度、瑕疵、表皮褶皱、腐烂等指标进行分级,目前主要应用于国内外一些生产规模比较大的产地;第三阶段是在对重量、表面颜色、大小、形状、体积、密度、瑕疵、表皮褶皱、腐烂等指标进行分级的基础上,采用了内部品质无损检测技术,可对产品的糖度、酸度、内部缺陷等生理指标进行分级,目前仅应用于一些生产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产品。
欧美国家的蔬菜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单一品种的生产规模较大,便于采用加工流水线实现自动化分级。而本市蔬菜生产区域化、集约化与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形成单一品种的规模生产,难以采用机械化分级,这也是蔬菜分级难以普及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以番茄生产为例,一般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园区的栽培面积大约10亩,在采收高峰期的日产量约为5000公斤,即使采用国产的小型机械分选设备,大约只要1个小时即可完成分选。而这样的产量高峰期每茬番茄只有五六天,大多数时间的日采摘量为1000多公斤,甚至几百公斤,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设备都是闲置或派不上大用场的。为此,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研发了番茄分级板。分级板标明了番茄的等级规格要求,设置了4个不同直径大小的模型,将产品分成5种规格,可以按照等级规格进行产品定价;印制了5个不同着色程度的番茄原色图,将产品分成5个成熟期,可以根据产品销售要求,采收相应成熟度的产品。如用于长时间贮藏或长途运输的番茄,可以采收变色期至成熟前期的番茄;用于短时间贮运的番茄,可以采收成熟中期至成熟后熟的番茄;对于完熟期的番茄,要求尽快上市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