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到中午十二点,大同市灵丘县独峪乡曲回寺村贫困户宫二桃家的两头牛就“不安分”起来,在圈里不停地绕圈,哞哞直叫。宫二桃明白,这是到饭点了,两个“伙计”想吃“大餐”了。他端出早已准备好的餐盆,盛出饲料。他管这种饲料叫“洋快餐”。
“俺家的牛就乐意吃这种‘洋快餐’,一天两顿还不够。”宫二桃所说的“洋快餐”是“粮改饲”的成果——青贮玉米饲料,也被当地农民称为牲畜的新品种口粮。
宫二桃家是曲回寺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五口人,他是唯一的劳动力,十亩玉米地收成时好时坏,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再加上乡里贷款购买的两头牛“饭量”大得很,一头牛一年要吃两三千块钱的饲料,宫老汉犯了难。
县里大力推广“粮改饲”后,宫二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家里种植的五亩地玉米打成了青贮玉米饲料。结果一亩地比种玉米多挣三四百块钱,牛饲料也不用花钱买了,省下一大笔钱。他说,今年打算把其余五亩地的玉米也打成“粮改饲”。
据介绍,2017年灵丘县全年完成饲料加工4.7万亩,总计9.6万吨。“粮改饲”不仅解决了养殖业优质饲草供给不足的问题,还通过合理测算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避免了玉米过剩的问题,提高了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
“为养而种,以养改种,农牧互补,‘粮改饲’为群众实现稳固增收、稳定脱贫注入了新活力。” 灵丘县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年来,大同市把“粮改饲”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和主抓手,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将单纯的粮仓调整为“粮仓+奶罐+肉库”,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存的三元种植结构。目前,大同市9个农业县区实现“粮改饲”试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