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撒进土里秋后长成飘香的谷物,就有了最原始的第一产业,而后在企业流水线下加工成米制品、豆油,迈进了第二产业,最后再搬到超市的货架出售,于是又进入了第三产业。
作为种植大县的肇州县,粮食通过“过腹增值”后,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三产相互融合与转型升级。去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6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42.8亿元、45.5亿元、42.3亿元。
培育特色基地,夯实产业融合基础。
走在肇州县通往乡村的小路上,一块块农田、一个个养殖场的背后,往往都连着一个龙头产业。去年,县里围绕满足龙头企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对优质原料需求,推进了绿色种植、特色产业、安全肉源这三大基地建设。
为了真正建成绿色种植基地,县里重点实施了“三减两增一提升”万亩示范田项目,落实示范基地8处,实施节水增粮2.08万亩,田间工程项目3.5万亩。全县“三品一标”总数达105个,绿色、无公害食品标识认证面积达160万亩。
眼下,肉类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为此,县里建设了安全肉(蛋)源基地,以中升肉羊、大北农生猪、雨润肉牛等龙头企业为牵动,建成“一猪一羊两牛三禽”现代化畜禽养殖园区15个、标准化养殖场190个,规模化养殖率达63%以上。推行绿色生产和畜禽无害化处理,兴和蛋品、大庆一口猪冷鲜肉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质量达到欧盟标准。
为了让农民兜里的钱再多些,县里建设了特色产业基地。去年发展了永胜烤烟、新福香瓜、二井镇“三大一小”等千亩以上特色作物基地35个。以云天麻业产业园项目为依托,全县汉麻面积扩大到6.5万亩;永胜乡烤烟基地2017年种植面积1.5万亩,密集化烤房技术全省领先。
建设专业园区,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有了基地充足的原料做保障,生产企业的流水线才会换来白花花的票子。
在完善承载平台,集聚优势产业项目上,肇州经开区累计投资5亿元,已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成功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农畜产品深加工知名品牌示范区。围绕绿色食品和生物科技主导产业,引进了兴和鲜蛋精深加工、百森食品产业园、中升生物制药等产业项目65个,投产项目42个,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利税近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4000人以上。
只有创建科技平台,才会提升企业双创能力。去年,县里加强校县共建,与中国农大、吉林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国家蛋鸡体系实验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1个,挂牌成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建成创新创业基地1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家,授权专利38个。
搭好服务平台的目的,是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去年,县里开展融资担保,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为龙头企业、种养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贷款5亿多元;落实县处级领导包产业链、包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产业培育上做好全程协调服务。
创新产销模式,强化产业收益保障。
有了园区,怎样能赚更多的钱?县里在转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营销方式上铆足了劲儿。
去年,实现“小基地”与“大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物联网平台建设,建成老街基糯玉米、托古小米“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两个,落实面积5300亩,老街基、托古食品等10家企业产品实现网上监控、产地溯源。
生产方式转变了,县里又在转变经营方式上动脑筋,实现“小农户”与“大企业”互利共赢。去年,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兴和生物以年10万吨蛋品深加工项目为牵动,组建蛋鸡产业联盟,带动两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65户蛋鸡养殖户参与其中,保证每只蛋鸡增收22元,提高蛋鸡全产业链经济收益。
好的货源种植、养殖出来了,县里又想办法转变营销方式,实现“小品牌”与“大市场”精准对接。创新农产品营销新业态,依托京东、一号店等第三方平台销售,线上销量稳步提升。一口猪旗舰店利用1年时间,积累客户2.3万,每月重复购买率达12%。
肇州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托古小米等肇州地产企业的600多个单品入园展示销售,全年实现电商交易额近1亿元;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和农企对接,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推进前端市场开发,亚太粮食贸易公司生产的绿色豆制品通过青岛贸易港,实现出口外销。老街基农产品成功申报“龙江老字号”,托古小米等农产品进入国家机关食堂,“肇州大瓜子”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