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召开。其间,明康汇生态农业泸西基地先后向峰会供应生鲜蔬菜13车次72.44吨,让泸西成为峰会名副其实的“菜园子”,也着实让泸西蔬菜火了一把。
借助G20蔬菜基地的品牌效应,泸西县委、县政府通过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果、菜、药、花、畜”五大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蔬菜产业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2017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8万亩,上市蔬菜115.76万吨,产值17亿元,农民在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务工收入3.5亿元。
种什么
选优品种,调优结构
泸西县境内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821米,气候冷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使得出产的蔬菜瓜果口感好,营养丰富。加之,境内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很少,非常适合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
然而,随着全国各地冬暖大棚技术的突破,蔬菜产业的发展,日益便捷的运输物流,让蔬菜生产突破了地域、季节限制,泸西蔬菜的时间差优势逐渐减弱。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已由吃饱吃好转为吃得健康,传统蔬菜品种难以满足人们吃得健康的新需求。
元宵节刚过,宏升公司蔬菜基地便开始忙碌了起来。作为泸西蔬菜产业的开启之地,公司蔬菜种植面积已由2013年的2000亩扩大到现在的8000多亩,即使在销售淡季,每天销往外地的各类鲜菜仍然达3吨多。
“紧盯市场需求,安排种植计划,选择周期短、价格高的品种,才能摆脱价格波动的困扰。”宏升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光举例说明,传统大白菜生长期为60天左右,每亩产值2000元,改种娃娃菜后周期缩短到45天,亩产值提高到8000元。
减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大路货”,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泸西紧盯高效优质农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旧城镇松河村委会,以前的冷浸田在调结构中重获新生——夫之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后,投资3000多万元对1800多亩土地进行改造,发展设施农业。地,还是这块地;人,还是那些人。收入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
2013年以来,泸西县围绕水、田、路等基础设施,整合水利、林业、财政等部门资金8.81亿元,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资金20.27亿元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其中,投入6.12亿元水利建设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河道治理、小坝塘治理、小型水库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示范区水利化程度达96%,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5.5%;投入道路建设资金2.95亿元,建成核心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总里程达191.3公里,形成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投资1.38亿元,改造10.43万亩中低产田地,高稳产农田建设累计达15.56万亩;建成了滇东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和5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系统,夯实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如何种
科技支撑,严把质量关
“得益于G20的金字招牌,基地去年总产量比2016年翻了一番,今年还将增长三成。”刚刚发完一批蔬菜,明康汇云南泸西种植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李颖难得闲暇。他介绍,目前公司在保持4000亩自有生产基地的同时,还与18个大户签订了约2000吨的合同。
在李颖看来,明康汇蔬菜能端上G20峰会餐桌的秘笈就是“对质量近乎苛刻的把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要求越来越高,种出安全、健康、口感好的蔬菜,保证大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必然选择。”
严把质量关,明康汇步步为营: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每名新入职人员都要签订“诚信协议”;除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外,公司增加了68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目录;严把出口关,每一批蔬菜都要经过农残检验,配备准出证,实现质量可追溯。
“蔬菜的高品质,说到底就是农资安全,尤其是用肥、用药安全。”县农科局副局长张汝印认为。2017年,县农科局共开出农药行政处罚单36份,对销售违禁农药的行为严厉处罚,实行高毒农药定点购买和实名制购买,防止高毒限用农药的滥用。
新技术是蔬菜生产从满足“量”,迈向注重“质”的又一利器。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的同时,泸西鼓励农民通过绿肥、农家肥的使用,来替代化肥培肥地力。
“磷长根,钙壮秆,钾催果,氮绿叶,等这茬儿菜采收以后,就追施一道有机肥。”走进金马镇金爵红农业科学技术协会的基地,一棵棵菠菜叶肥茎壮、长势良好,理事长赵家模一边拔起一棵菜,一边总结促进蔬菜生长的经验,“用上新技术,实施精准管理,解决了大水大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病虫害多等问题,同时成本降低了,亩产增加了,价格才能有保证。”
以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泸西县提出推进全国低纬度高原特色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全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先后制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10大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覆盖90%以上产品,引导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怎么卖
抱团发展,小生产对接大市场
“以前我只会种包谷,加入合作社后,农科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种番茄,去年试种了3亩,收入1万多元。”在育苗大棚,永宁乡林益村农民王中云一边整理番茄种苗,一边兴奋地说,她今年准备把种植面积扩大到9亩。
千家万户的农民“抱团”才能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泸西县坚持开放发展、内培外引,把农业产业招商作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营造高效、优质、便捷的招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扎实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了浙江海亮、广东宏升、云南天露、云南牛牛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这些新型主体长期在市场摸爬滚打,对市场触角更灵敏、决策更有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45个,带动农户3.4万户、17.2万人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其中培育省级、州级涉农龙头企业29家、专业合作社130个、家庭农场42个、种养大户521户,带动2552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6万元。“到2018年底,全县81个行政村、9.1万户农民家庭、35.5万农民将全部加入新型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张汝印介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品牌才能占领市场,只有品牌才能稳固市场。泸西县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商标注册,全县认证农产品27个,其中绿色农产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地理标志产品4个,注册涉农商标62个。泸西苦荞、泸西高原梨、泸西灯盏花、泸西除虫菊4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广东宏升、云南天露1.3万亩蔬菜基地通过供港澳蔬菜基地备案和农产品进出口原料基地备案。“泸西高原梨”分别在2015年、2016年农博会上荣获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副县长张华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没有终点,今后,泸西县将进一步提质增效、做优做强蔬菜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融合发展寻求新的空间,为蔬菜产业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