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仍然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
1991年,王乐义乘坐这辆吉普车向全省、全国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先后到河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等地,引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向村民推广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1989年王乐义与村里党员在研究蔬菜大棚建设。
人勤春来早。春分刚过,田野里柳条儿吐芽、迎春花绽放,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村委办公室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讨论新一年的发展规划,“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党中央把农业当成‘阳光’产业,我们一定把‘阳光’变成天下农民的共同财富。 ”今年7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精神矍铄,声音掷地有声。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结束了北方冬季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被称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他是一位地道农民,致力于蔬菜大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带动千万农民走上致富路,被称为“蔬菜大王”;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心里永远装着人民群众,被称为“奔小康领路人”。
改革开放 40年之际,记者来到三元朱村采访了这位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听他回眸了40年风雨历程,讲述了一段段峥嵘岁月。
坚定信念甩开膀子带领群众艰苦创业
王乐义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二,解放初期,迫于生计他只读了四年书就辍学务农。 1957年,年仅17岁的他为了家庭,为供应弟弟妹妹多读几年书,辗转到了东北永安林场,成了一名伐木工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加上恶劣的生活环境,磨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严谨的组织观念。 19岁时他便成为了伐木队队长,后来还参加了党校培训,成为了林场职工理论教员。
四年的工人生涯让他坚定了信念,开阔了眼界。1962年回到老家的他很快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并且担任起生产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期间,他不断出新招,发展林、果、蔬菜种植,变着法子为老百姓造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好政策下来的那一刻,我觉得老百姓的春天要来了,一定要带领大家大干一场。”时年37岁的王乐义满怀信心,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又让他有些忧虑。原来,在年初王乐义被诊断出了直肠癌,刚刚做了肛门易位手术,腰间挂着个粪袋子,行动不便是小事,关键时刻人随时都可能倒下去。
“共产党培养了我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而且患病期间的手术费也都是党组织帮助解决,赋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水有源、树有根,知党情更要报党恩,共产党人怕过啥? ”王乐义说,当全村父老乡亲推选他为支部书记的那一刻,他毅然起身挺起腰板,接受了这份信任。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王乐义回想起40年前的三元朱村的情形。 “老老少少800多口人,集体账上没有几块钱,四个生产队家底是两辆地排车,10头牲口,固定资产不到一万元。 ”王乐义介绍说,40年后的今天,全村1000余口人,村集体年收入总计67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30300元。
“党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英明的。有党做主心骨、党员当领头雁,领着大伙奔小康,我们的事业才能像今天这么兴旺。”王乐义语重心长地说。
敢为人先学科技用科技趟出致富路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干部,您是如何一步一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又是如何将蔬菜大棚发挥到极致而后发展现代农业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