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怎样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这是一道必答的题,也是一道难解的题。
早春和煦的阳光下,沉寂了一个冬天的东北大地正渐渐醒来。在素有“天下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些。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日光温室内,苗木正绿、草莓正红,勤劳的农民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答卷。
从分散到集约,效益“种”出来产业兴起来。
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花姑娘”朱亚波正在大棚里悉心莳弄她的花花草草。再过几天,这些花儿和绿植将被送往长春市各大新建楼盘或是公园绿地,装点美化城市人的生活。朱亚波通过种花、养花、卖花年收入20多万元,不仅自己实现了致富,还带动了周边30多个农户一同发展棚膜产业。
朱亚波的大棚仅仅是榆树市诸多棚膜园区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近年来,榆树市把棚室蔬菜生产作为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走出一条种植规模和产量同增长,质量和效益双提高的致富新路。
据了解,在五棵树镇进步村,每栋大棚纯收入已达8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是种植同等玉米面积收入的17倍!
高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
大岭镇郑家村7组,21栋标准化温室大棚齐刷刷地排列着。外面还有几分春寒料峭,温室里的工人却已是汗流浃背,大家正为春茬的豆角和西蓝花移栽做准备。合作社负责人赵天头脑灵活,思想解放,他看好棚膜经济发展前景和政府的好政策,从外面毅然返乡,和当地农民一起流转了50多亩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六合生态科技蔬菜生产基地,带领村民大张旗鼓地种起了棚膜蔬菜。
实现产业兴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质量为遵循。榆树市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甜瓜等一系列生产标准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三品一标”整体认证。“小房身甜瓜”“红星葡萄”“太安黄瓜”“秀水香菇”等一大批产品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赢得了效益。
2017年末,榆树市温室、大棚面积发展到6.9万亩,棚膜园区发展到104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0个,省级园区29个,实现产值34亿元。
有形市场+无形渠道,产品销出去品牌“树”起来。
肥沃的黑土地,丰沛的地下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农民丰富的棚膜种植经验,形成了榆树市发展棚膜经济的独特优势。
但兴旺的产业,一定是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产得出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得出去,市场有需要、农民有回报的产业。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所在。
而对于吉林,乃至整个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来说,销售,一直是阻碍发展的“短板”。
榆树市找准了发展“短板”,在寻找市场、稳定市场、树立品牌上下足功夫,努力把短板补齐。
进步村是以蔬菜大棚生产为主的农村集体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到现在的粗具规模,形成产业,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促进棚膜经济有序发展,榆树市在进步村建立了国家定点蔬菜批发市场。近几年来,进步村的蔬菜大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不仅全村户均一栋大棚,还催生出专业经纪人队伍以及种植、建棚、装卸等专业化服务队伍。
市场打开了,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生产规模和效益又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和规范。
2014年,进步国家定点蔬菜批发市场正式成立并更名为“吉林省进步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它已经成为整个东北地区(农村)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辐射榆树、德惠、扶余蔬菜产区的3000多栋大棚。年蔬菜交易量1.2亿斤,年经营收入2.4亿元,年纯利润100万元,带动农户2000多户,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劳动力总收入900多万元,拉动副业收入600多万元。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发展,进步批发市场、北沟村金土地蔬菜批发市场,与江苏、浙江、上海等10多个省(市)、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部分蔬菜产品还远销到俄罗斯远东地区,销售半径不断扩大。
市场要建起来,品牌要走出去。榆树市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招用了100多名产品代理商和销售经纪人,在本市培养扶持了400名各类经销能人和贩运大户,发挥他们衔接产销两地的作用,畅通了外销通道,有效地解决了产品销售和品牌树立的问题。
呵护“小农”不傍“大款”,实现乡村振兴共享式发展。
一进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温室棚膜接天连地,如同进入一片白色的海洋。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已经由原来的落后村,脱胎换骨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我们北沟村的农民,就因为这一栋一栋的大棚才有了今天,才告别了贫穷。”农民王俊辉正在大棚里侍弄西瓜苗,这个月末,这一万棵西瓜苗就要移栽到另一栋温室里了。王俊辉说,村子几乎每户农民都有一栋大棚,每栋大棚的面积大约3000平米以上,一对夫妻正好可以侍弄一栋棚子。
2007年以前,大田作物种植是北沟村的主导产业,村里仅有三五栋大棚,但因为技术和规模等问题,效益一直不好。2008年,吉林省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北沟村将102国道两侧“T”形区域划定为大棚蔬菜集中建设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发展。2012年,北沟村棚膜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一年内新建3个园区,133栋大棚。很快,北沟村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榆树市北沟村金土地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菜农走合作发展道路,北沟村的棚膜蔬菜产业步入了快车道。2013年,北沟村被批准为国家级棚膜蔬菜标准园区,并列入农业部、国家信息产业部第三批全国“一品村”名录。截止到2017年末,全村蔬菜大棚发展到803栋,国民经济总收入实现11150万元,其中,棚膜蔬菜产业收入6990万元。2017年底,北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5万元,其中蔬菜大棚产业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85%以上。全村每年通过大棚蔬菜种植转移安置劳动力3400人,年消化农民剩余劳动时间200天以上。
北沟村以农户为基础,合作社带动,发展棚膜经济,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形成老有所依、少有所养、家有所乐的良性发展局面。
对于榆树这样的农业大市来说,收入不高的普通农民依然是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主要对象。所以,在农业发展上,榆树市根据本地情况,支持“大户”做大,更关心“小农”成长。因此,政策更加向小农倾斜,坚持小农的主体地位,重视小农,呵护小农,发展小农,让普通农户富起来,实现乡村振兴共享式发展。
榆树市委书记冯善国表示,榆树市发展棚膜经济历史悠久,得到历届榆树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17年,在吉林省政府下发扶持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后,榆树市强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了《2017年扶持棚膜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整合资金6000万元,在省补贴的基础上,温室每亩补到4.5万元,这一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仅2017年,新建标准大棚3288亩,新建简易棚11589亩,榆树市农民人均增收1750元。2018年,榆树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下发了《榆树市棚膜经济2018-2020年发展规划》和《2018年度扶持棚膜经济实施意见》,在延续2017年政策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在榆树市28个乡镇街全面铺开扶持发展棚膜经济,计划发展棚膜1.5万亩,构建蔬菜产业基地,打造棚模经济产业带,让棚膜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春风风人,走在春天里的农民们,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脚步正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