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记者宜昌在枝江市顾家店镇枝城大桥下两公里处的长江昌门溪河段看到:这里多了一排排由楠竹和棕榈皮制成的人工鱼巢,这是宜昌为长江野鱼首次搭建的“人工产房”。
在葛洲坝工程建成后,长江天然河道被拦截,枝江昌门溪河段就成了长江野鱼的繁殖区。长江永久性禁渔后,宜昌市水产部门将这里作为长江鱼儿的“育婴”基地,在鱼类繁殖的高峰期,该处将成为长江鱼类繁殖、生长的好场所。
据介绍,宜昌市水产局搭建的人工鱼巢共20组,每组规格8m×6m,呈长条形排列,总面积960平方米,共设置4000个鱼礁(草团),鱼礁制作选用无毒棕榈皮。专家称,长江流域的鲤鱼、鲫鱼、鳊鱼、乌鳢等鱼类均产粘性卵,这些鱼类产卵时,会将棕榈叶子当成产卵场所,卵附着在上面,加上有固定的人工保护,鱼类的存活率将大幅度提高。
水产部门表示,受环境的影响,加上长江流域的过度捕捞,近年来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原来很多江段水草丰茂,有利于鱼类繁殖和生长,但现在随着江段护坡固化、水生植物减少,鱼类产卵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受精卵成活率下降。
今年,宜昌市水产部门在水流相对平缓、鱼类传统的繁殖区——长江枝江昌门溪河段设置人工鱼巢,将提高长江鱼类自然繁殖率,以逐步恢复长江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
在长江枝江昌门溪河段,工人为长江鱼搭建起4000套“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