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这个武陵山脉地区一个县,已经成为中华小蜜蜂的一个乐土。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民来说,中蜂开启了他们生活的甜蜜模式;而对于中蜂本身,它们也迎来了物种生存的新机遇。
中蜂濒临灭绝之危
五峰养蜂历史悠久,早年的《长乐县志》、《五峰县志》等均有记载。
顾彩,明末清初学者,官至内阁中书,可能并不为普通读者熟悉,他的“小伙伴”孔尚任则因著《桃花扇》而家喻户晓。1704年春,顾彩受土司王田舜年邀请,到鹤峰、五峰一带游历。他在《容美纪游》说“六月二十八日,抵湾潭,与南府仅隔一坡。路皆高平,人家稀少,皆缚柳葺蒲以为筐萡,家家养蜂、做粉。”
事实上,中国养殖中蜂的历史已近3000年,著名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史》的作者周尧教授,从对甲骨文的研究结果推断,在殷商时代就已开始养殖中蜂。此前,《中国国家地理》报道,约100多年前,在西方的意大利蜜蜂尚未引入中国前,中华小蜜蜂是中国各地唯一饲养的蜂种。除最西部的新疆外,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中蜂分布。
中国引进西方蜜蜂始自清朝末年,引进品种最多的是西方蜜蜂中的意大利蜜蜂,对于相对娇小的中蜂来说,它们此前在中华大地上的美好生存终于结束了。《中国国家地理》报道说,特别是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和推广后,意蜂目前已成为国内一个主要的养殖蜂种,总群数已达500万群以上。而原来在中国呈优势分布的中蜂,目前种群已不足100万群,种群数量减少了80%以上,分布区域由原来的成片集群分布,迅速减少为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如今在东北、华北,中蜂已经基本灭绝,只有华中、华南地区还有小块分布。中蜂濒临灭绝之危。
中蜂产业蕴藏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开始,结合精准扶贫,五峰开始大力发展中蜂产业。
过去,农民从山顶上花一天时间背一头猪到镇上卖,也没得几个钱,再说一头猪通常要花一年时间来养,还有饲料和时间成本;如今,背上几十斤的蜂蜜下山不仅很轻松,而且换取的钱远远超过几百斤的一头猪的价值。
五峰顺势而为,提出了“以中蜂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发展思路和“1211”中蜂产业扶贫模式,把中蜂产业作为继茶叶之后的重点特色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和打造。“养蜂,低投入,高产出,特别适合广大山区贫困户脱贫。”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政协主席文牧介绍,“近年来,五峰养蜂产业快速发展,既为精准扶贫趟出了一条新路,又有利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还带动了农业、药业、旅游业、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蜜蜂与人类的关系,并不仅是为人类提供众多营养丰富的蜂产品,蜜蜂对人类更大的贡献是给植物授粉。全世界已知由昆虫授粉的开花植物约16万种,依靠蜜蜂授粉的竟占其中的85%。中蜂是中国自古以来独有的当家蜜蜂,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种植作物及森林植物群落的主要传粉昆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五峰是我国战略性生物资源基因库之一,也是联合国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重点关注区域,是我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境内有植物类3000多种,约占湖北总数50%以上,占全国10%。”文牧说,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山林植被得到进一步保护并不断增加,有五倍子、漆树、七叶树、栾树、椴树、刺槐、拐枣、乌桕、枇杷、荆条等优质木本蜜源植物,还有油菜、紫云英、荞麦等辅助蜜源植物,非常适合中蜂产业规模化发展。
五峰启动中蜂文化特色小镇建设
由于我国大量引进国外的意大利蜜蜂,对中蜂物种造成了很大的侵害,中华蜜蜂物种正在逐渐减少。
意蜂对中蜂有很强的攻击力,如果一个地区混养意蜂和中蜂,中蜂蜂群就会逐渐被意蜂消灭。但以意蜂为主的西方蜜蜂因为产蜜能力很强而被大量引进。与意蜂相比,中蜂大量人工养殖的难度大、蜜产量低,因此意蜂成为中国养蜂人普遍欢迎的饲养品种。
“中蜂的优点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嗅觉灵敏度、适应低温的野外生存能力等方面。”张青松说,另外,中蜂还具备消耗饲料少、适应了中国各地气候的特点,也是以意蜂为代表的西方蜜蜂无法比拟的,是最适合中国的优良蜜蜂品种。
据悉,五峰正启动中蜂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中国蜜蜂之乡和全国优质成熟蜜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争取“五峰蜂蜜”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成功。同时,正紧锣密鼓地筹备5·20世界蜜蜂日宣传活动,启动中蜂保护行动。
经过这两年发展,五峰现饲养中蜂达3万群以上,远期目标是,全县中蜂养殖规模达到30万群以上,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为保护我国的中蜂物种发挥着积极作用。
不过,这和全国庞大的意蜂养殖群相比,却好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小岛。
张青松和伙伴的蜜蜂王国
3月21日,春分。五峰仁和坪镇一处向阳的山坡,怪石嶙峋,稀稀拉拉的林木间放置着密密麻麻的蜂箱。气温正在急速上升,盛大的春天正式登场了。
仁和坪位于宜昌最南端,与湖南交界,过去是容美土司的地盘。山大人稀,大量的蜜源植物让这里成为中华小蜜蜂的理想养殖场和繁育地。花期渐盛,正是蜜蜂忙碌的季节,在林间飞进飞出,嗡嗡的翅膀扇动起金色的阳光,也扇动起张青松和伙伴们的致富梦想。
一个叫老虎坑的地方,我们与蜜蜂相遇了
3月21日下午,我们要去仁和坪看中华小蜜蜂。这几年,蜂业在五峰发展很快,成为脱贫攻坚的“抓手”产业之一。
从五峰县城渔关出发,顺着省道往南一路爬升,渐渐进入武陵山脉的深处。还显萧疏的山野沐浴在明艳的阳光里。田野里有很多高大的玉兰树,开着硕大的红色花朵。红花玉兰是已知的少数几种开红花的高大乔木,为全国独有的珍稀物种之一。五峰是国家林业部门认定的“红花玉兰之乡”,经过近十年的保护培育,红花玉兰也是当地一大特色产业。
乡村土公路的尽头是一个叫老虎坑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与蜜蜂相遇了。光秃秃的岩坡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方形小木箱,蜜蜂像精灵一样在空中飞舞,它们或是赶赴蜜源的路上,或是从蜜源地满载而归。
这里是一个开阔的山湾,岩坡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蜂箱,正式的名字叫五峰老虎坑中华小蜜蜂繁育基地。张青松说,他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么好的繁育场,“这里背风向阳,你看阳光多好,最适合蜜蜂栖息了。”
张青松生于1981年,是仁和坪桥梁村民。高中毕业后先是在北京大兴服装厂打工,后又去了深圳发展。2004年,他回到家乡,从事养猪和苗木两项产业。“养猪这个产业很不稳定,市场波动特别大。”张青松说,而且养猪劳动强度大,最关键的是容易造成污染。
张青松的邻居是一户老蜂农,房前屋后挂了七八桶中华小蜜蜂,都是从山上收来的野蜂群,每桶一年能割二三十斤蜜,“这就是三四只猪的收益啊。”张青松说,邻居家这七八桶蜜蜂的收益赶上他养30头猪了,“养蜂还没有污染,是绿色产业,我何不养蜂呢?”
2016年春天,张青松拉来自己的伙伴谭登奎、胡平、闵胜勇、梁国群,他们中有开大货车的,有养牛的,有做服装的,大家都是本地人,彼此知根知底,5个人一合计,决定成立一个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养中华小蜜蜂。
蜂箱内浓烈的蜂蜜气味,会激发蜜蜂的原始盗性
提起养蜂,多数人脑海中跳出来的场景,是一望无际的故乡花海,还有偏安一隅的养蜂人窝棚,戴着网罩的神秘夫妻,花期一结束,他们也悄无声息地消逝了。小时候,总幻想也能和这些养蜂人一样,从南到北追逐花期。
“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一路追逐花期的并不是中华小蜜蜂,那是意大利蜂。”进入这行业后,张青松多次参加培训,现在已经是养蜂专家。他说,意大利蜂习惯称为意蜂,和称为中蜂的中华小蜜蜂不同,意蜂善于采集生长面积大的植物,养蜂人必须顺着纬度的高差不断转场,追逐南北的花期,寻找大宗蜜源。
中华小蜜蜂则截然不同,适合定地饲养。
“中蜂善于采集零星蜜源植物,有零星蜜源植物开花,它们便能采集,也能维持蜂群的正常繁殖。”五峰的春夏季节,浓绿的色调里隐藏着无数的小草小花,这也是为什么并没有太多开花的蜜源植物,中华小蜜蜂也能生存并产蜜的原因,“因为采集百花,中华小蜜蜂的蜂蜜品质和价值也较意蜂高了很多。”
蜂场里,一位工人背着喷雾器正往蜂箱上喷水,“干嘛给蜜蜂打药?”张青松笑了,“这是在给蜂箱喷酒呢。”蜜蜂当然不是酒鬼,不过,这与它们的另一个恶习有关。
蜜蜂有着天然的盗性,正是蜜蜂酿蜜的旺季,蜂箱内浓烈而又新鲜的蜂蜜气味会激发蜜蜂的原始盗性,“它们就不会再去辛苦地找蜜源植物,而是钻到别的蜂箱里盗蜜。”对蜜蜂和养蜂人来说,这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斗。
盗蜂的入侵必然会引发另一蜂群的激烈反抗。一方要强行进入盗蜜,另一方则守在出入的洞口展开厮杀。张青松蹲在地上,指着蜂箱入口前的蜜蜂尸体给我们看,“这都是双方打架战死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冲突,养蜂人将酒稀释后喷洒到蜂箱上,“这样蜂蜜的气味就会被酒精给遮盖住,蜜蜂不会被诱惑而安于采蜜。”
养殖中蜂是家庭吉祥的象征,蜂旺即是家旺
老虎坑不仅是一个酿蜜的饲养场,在张青松的合作社,这里还承担着繁殖中华小蜜蜂的功能,是一个蜜蜂繁殖场。
在野生状态中,每年7月,都是中蜂分巢最集中的时候,老蜂王会带领一批蜜蜂离开老蜂巢,建造新的家园。分蜂是蜜蜂在蜜粉源丰富、气候适宜、蜂群强盛的条件下,原群蜂王与相当数量的工蜂和部分雄蜂飞离蜂巢,将原巢让给蜂群培育出的新蜂王,另择新居的群体活动,是蜜蜂群体自然扩大的唯一方式。
当然,现在多采用人工干预分蜂,不过技术含量很高,只有老养蜂人才能得心应手。2016年春天,张青松和合作伙伴以5木桶传统蜂群起家,现在已发展至1400多群,“其间只购买了少量蜂群,其中绝大部分是人工干预分蜂增殖的。”按张青松的规划,今年他们会将蜂群扩大到3000群。
蜜蜂依赖群居,是自然界组织最为严密的物种,一个蜂群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处在“王台”上的蜂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尊严,享受着蜂群的拥戴和供养,而整个蜂群都是蜂王繁育的儿女,它们团结协作,在自然界艰难求生。张青松说,在这样的采蜜时节,一只工蜂每天要飞行数十公里,高强度劳作让它们的寿命只有20至40天。
清初“改土归流”前,五峰属容美土司地盘,山深林密,以自然生长的野生蜜源植物为主,但分布却不集中,多种蜜源植物交错开花,这让善于采集大面积单一蜜源植物的意蜂毫无用武之地,这里自然成为中蜂“乐土”,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放着几个木桶状的蜂笼,他们认为野生中蜂是老天赐予的礼物,养殖中蜂是家庭吉祥的象征,蜂旺即是家旺。
千余贫困户,通过这个古老的传统产业脱贫
中蜂在五峰旺了起来,很多贫困家庭也因此旺了起来。事实上,中蜂养殖正成为五峰精准扶贫的一个“抓手”产业,1700多户贫困户正通过这个古老的传统产业脱贫致富。
9年前,伍学凤的丈夫和20多岁的大儿子因病相继离世,留下她与小儿子相依为命,她也因此成了村里的极贫户。2017年5月,利用国家的金融扶贫政策,伍学凤获得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从张青松的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购回了30群中蜂。
当时,正是分蜂的好季节,不到一个月,伍学凤的蜂群就增加到58群。随后,张青松又上门回购了18群蜂群,并按每斤60元的价格收购了280多斤蜂蜜,伍学凤因此获利3万余元。
赚钱后,伍学凤还了部分贷款,并添置了一批蜂箱部件,今年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不到半年,我们就脱了贫。”她高兴地说。
五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1.7%,拥有五倍子、拐枣、乌桕等优质蜜源植物50万亩以上,发展中蜂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步估算,五峰县的中蜂自然容量在30万群以上。
五峰县农业局局长张承绪表示,目前,该县正全力探索“1211”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即1个贫困户,通过种植2亩高标准蜜源植物,饲养10群以上中蜂,实现年增收1万元以上。2017年上半年,1711个在册贫困户共发展中蜂13000群,实现户均增收5000多元。
2017年5月,五峰被正式确立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中蜂扶贫试点示范县。“预计未来3年,将有3500个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养殖中蜂脱贫。”该县政协主席文牧表示。
老虎坑不仅是一个酿蜜的饲养场,在张青松的合作社,这里还承担着繁殖中华小蜜蜂的功能,是一个蜜蜂繁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