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年年下半年建起食用菌基地后,贵阳白云区沙文镇蒙台村党支部书记朱春恩几乎每天都要往基地跑上十来趟。
“食用菌基地试种了10个大棚,去年底就开始陆续出菇,产量虽不大,收益也有十多万元。我们正在申请贷款,建菌棒生产车间和冷库,扩大生产,今年还准备把香菜基地也搞起来。”朱春恩说,“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但我对蒙台的‘三香’产业发展有信心。”
蒙台村位于贵阳白云区沙文镇北部,全村耕地面积1200余亩,220余户村民中有18户精准扶贫户。2013年以前,由于村组织力量涣散、发展思路不开阔等原因,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大都在种植水稻包谷等传统作物,村集体也一直没有固定收入。
2013年,白云区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蒙台村配齐配强新班子。村支两委干部进家入户听意见,脚踏实地干实事,逐渐得到村民的信任。
为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蒙台村村支两委多方考察,引进种葱大户,租用村民土地带动大伙一起种植香葱,蒙台村220余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参与进来,全村的包谷水稻换成了绿油油的香葱。到2016年,蒙台村香葱种植面积近千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
蒙台村村支两委干部并没有止步。“香葱市价经常浮动,出货渠道也受限制。要想长远发展,还要继续调整种植结构,尝试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朱春恩说。
2016年下半年,在贵州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蒙台村村支两委干部考察了食用菌产业,结合本村实际,以生态蔬菜基地为目标,将种植结构向香菇、香菜、香芹等经济作物扩展,提出发展香葱、香菇、香菜“三香”产业。这条发展思路在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后,马上就付诸实施。
蒙台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的模式,依托农村“三变”改革,党员干部带头入股,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或资金入股,精准扶贫户有土地的以土地入股,也可用扶贫资金入股,在已建成的香葱基地基础上,全村抱团建起了香菇(食用菌)种植基地。全面启动香葱、香菇(食用菌)、香菜“三香蒙台”的建设。
2017年下半年,占地50余亩的香菇(食用菌)种植基地基本建成,陆续购进7万余个菌棒,试点种植了10个大棚。
五年时间,从没有产业,到种植香葱,再到如今明确发展香葱、香菇、香菜“三香”产业,蒙台村的路子越来越明,变化越来越大,村民们感受深刻。
“前些年,跟着村里面种香葱,卖得好的年头可以收入几万元。”家住蒙台村二组,年过六旬的韦明贵说,“村里搞了食用菌种植,我到种植大棚上班,一个月又能多拿三千多块钱。”一边继续种香葱,一边在食用菌基地打工,韦明贵家日子越过越好。
朱春恩介绍说,目前全村入股村民近70户,包括18户精准扶贫户。“我们正在和上级部门对接申请建设生产车间和冷库的产业扶持资金,等到项目建好,又能解决三四十人的就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伙儿现在干劲足,发展只会越来越好。”朱春恩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