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草长莺飞。连日来,在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布巴村的猕猴桃基地里,370亩连片的猕猴桃棚架缠绕上了嫩绿的新芽,棚架下一片忙碌的景象,布巴村的村民们正在抓紧时间修整沟渠、施肥、除草、剪枝,马上就是猕猴桃开花的季节了,他们得赶在这之前让它们“吃饱喝足”。
布巴村,从察隅县察瓦龙乡整体搬迁而来。搬迁之前的村庄背靠大山,面朝怒江,出行靠溜索,村民多在半山腰的薄田里种玉米为生。乍一看,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是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一直面对的难题。
2015年年底,在自治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布巴村63户368人全部搬进了位于察隅河畔宽敞明亮的新房。如今的布巴村,排排房屋整齐矗立,条条大路平坦宽敞,上了年纪的老阿妈们坐在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年幼的孩子们一起奔跑嬉闹,阡陌交错,鸡犬相闻……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
从一个靠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到如今幸福安乐的“兴边富民”小康示范村,布巴村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它的华丽蜕变。这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子?热情的村民拥珍拉姆指着远处,让记者去那里寻找答案。
拥珍拉姆指向的,正是布巴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已是下午3点,骄阳似火般照射大地。记者手中的相机被晒得发烫,但满目所见,都是一派忙碌景象,只见村民们提着小桶为一棵棵嫩绿的猕猴桃树苗施放水溶性生根剂,帮助新树把根系牢牢扎进土壤,这也是布巴村产业脱贫的“根基”所在。
来自四川合江的李昌玉是布巴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聘请的技术员。他在猕猴桃种植方面,已有十多年的经验。他告诉记者:“猕猴桃种植对土壤、气候、日照有很高的要求,布巴村的土壤富含有机质,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发展猕猴桃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试种的结果来看,这里出产的猕猴桃品质好、甜度高、无污染,未来的市场价值非常可观。”
“你看这是今年嫁接的小苗,再过一个月,这些新嫁接的枝芽就能长到半米高,到时将它们绕到棚架上,再悉心管护,3年就能见效益了。”指着眼前的一片猕猴桃树,李昌玉喜笑颜开。
就在这时,一位脸庞黝黑的藏族大叔走过来担忧地对李昌玉说:“根啦,您看这用于辅助树苗向上生长的绳子是不是太宽了,风一吹,整棵树苗都跟着风向倒,好不容易长这么大,被风吹断了怎么办?”听了他的话,李昌玉先是陷入了短暂的思考,随即对他投去赞许的眼光。
这位藏族大叔是李昌玉在猕猴桃基地收的“徒弟”可勇。“从去年6月猕猴桃基地平整土地开始,可勇就一直在这里,他很勤快,来得早走得晚,还经常来请教问题,我就把他当徒弟带了,你看他现在都能自己发现问题了,我很欣慰,即使我以后离开了布巴村,还有他会这门技术。”李昌玉解释说。
说是徒弟,其实可勇的年纪比李昌玉还要大些,但在猕猴桃种植方面,可勇对老师李昌玉心服口服,天天跟在身边认真学,目前已经掌握了幼苗管理、抹芽、撒药、土壤改良、疏果等方面的技术,俨然半个“土专家”。
春夏之际,老师李昌玉早上九点到基地,可勇八点就到了,他先在基地转一圈看看树苗长势,观察一下有没有病虫害,然后再给树苗施肥、铺上防草布,等到李昌玉来,可勇已经准备了一堆要请教的问题。师徒俩边走边聊,李昌玉指着树苗手把手地教可勇怎么抹芽、辨别病虫害,可勇则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在心中默默记下技术要点……
虽然还没有可勇掌握的技术扎实,但布巴村的村民们对于猕猴桃基地的关心丝毫不亚于李昌玉和可勇,对于他们来说,这片土地占村里一半耕地的猕猴桃基地承载着他们对于脱贫致富最深切的希望。
察隅县下察隅镇驻布巴村工作队队员桑珠告诉记者,在搬迁之初,察隅县就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布巴村配套了700多亩土地用于后续的发展,但村民们还是想通过种地来维持生活。
“那时候,搬迁户中最富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最穷的人家则只有875元,加上长期生活在大山里,村民们想不出除了种地以外的出路。”桑珠说。
观念不变脱贫难。面对有限的土地和搬迁后“一穷二白”的情况,察隅县委、县政府和布巴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只有产业才是带动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在考察了下察隅镇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后,为布巴村制订了一条猕猴桃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对于祖祖辈辈以种玉米为生的村民来说,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加之,听闻猕猴桃基地占地370亩,要用去村里的一半耕地,村民们的顾虑更多了。
如何打消村民的疑虑?察隅县委、县政府联合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为村民算了一笔账。
“我们在坡地上种玉米,一亩地最多能收1000斤,按照一斤一元左右的市场价换算,也就一千元,如果遇上不好的年景,那收入就不好说了。但如果种上猕猴桃,一旦果子上市,刨去成本后每亩就会有4000元收入,进入丰产期收入还会更多。何况在这三年生长期内,大家如果去地里干活,每天还有130元工资呢。”
这笔看得见实惠的经济账,最终说服了村民。从基地建设开始,来这里投工投劳的村民们就络绎不绝,到后来争着抢着去,由于工作总量有限,现在基地采取了轮流务工的形式,每天安排20名村民来干活,绿油油的猕猴桃基地里每天都是一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景象。
观念一新天地宽。猕猴桃基地不仅点燃了布巴村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让村民们看到了更多的致富门路,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改变身份,有的成为建筑工人投入到边境小康村项目建设中;有的成为驾驶员,开着货车奔驰在致富路上;还有的到察隅县里,经过培训成为餐厅、酒店的服务员。
就连布巴村党支部书记阿迪家的孩子次仁罗布都忙着打工挣钱,“我现在在下察隅镇另外一个村的建筑队务工,每天有220元工资,活多的干不完,钱也挣不完。”次仁罗布高兴地说。
一颗猕猴桃,成为布巴村发展产业的开始;一块基地,带动布巴村村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
又是一个清晨,熹微的晨光中,可勇和李昌玉的身影早已活跃在缠绕着幼苗的棚架间,他们共同讨论着之前可勇提出的辅助绳太宽的问题。晨风吹来,可勇站在嫩绿的树苗间向远处望,只见产业脱贫的新希望正在猕猴桃基地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