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雨过天晴,在澄迈县金江镇帮冲河岭,一群黄牛悠然地咀嚼着青草,金江镇龙坡村山内坡村民小组村民、澄迈慧牛小黄牛第二养殖基地负责人李传炳手持竹竿紧随其后,不时发出“吁、吁”的吆喝声,驱赶着牛群快点“回家”。
从2015年开始返乡创业,3年时间,李传炳在帮冲河岭上130亩荒坡搭牛棚、种牧草,如今已养起了300余头黄牛,成长为一名“养牛达人”。“通过精细管理和打造‘生态牌’,我们生产的牛肉价格好、效益高。”李传炳说,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10多名五保户、家庭困难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84户贫困户共同增收、齐心脱贫。
返乡创业 坚定不移搞养殖
走进位于帮冲河岭的澄迈慧牛小黄牛第二养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宽敞的水泥棚和高大的红色割草机,仔细一看,照明灯、水井等设施一应俱全。
“3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模样。”李传炳2005年毕业后,创办过旅游咨询公司、做过汽修工、卖过太阳能热水器。2015年7月,事业上小有成就的李传炳决心回乡养黄牛,可没干多久,艰苦的环境便给了满怀创业热情的他浇了一盆冷水。
“养殖基地起初没有通水电,我们只能在附近的渠道截留雨水养牛,连接汽车的蓄电池用于场地照明。”李传炳还记得,彼时为了填满养殖场塌陷的土坑,自己和家人扛着数十袋水泥连夜施工,累得腰腿酸软。而一到深夜,养殖场周边的虫兽叫声此起彼伏,令独自守在工棚内的李传炳不敢入睡,只能坚持睁眼到天亮。
“许多生意伙伴、亲朋好友看到我如此辛苦,纷纷劝我放弃,回到城市生活。”可李传炳听不进去,“我不服输,既然回来,就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做下去。”于是,他操起镰刀劈开杂草灌木,在发展黄牛养殖的道路上坚定迈步。
抱团发展 精心养殖“生态牛”
如今,割草仍是李传炳的主要工作,但他割下来的不再是杂草灌木,而是用于饲喂荷斯坦奶牛的高品质牧草,“给我们的本地黄牛尝尝‘洋餐’,它们就能多长膘,身体也好。”李传炳笑道。
李传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去年开始,自己和澄迈返乡创业大学生蔡於旭等人共同合作,精心养殖生态黄牛,通过打造“慧牛”品牌、开设专卖店等方式,将牛肉卖出了每斤65元的好价格。
“高价牛肉物有所值。”蔡於旭介绍,每头进入养殖基地的黄牛,都要先在澄迈县瑞溪镇进行至少15天的饲养以隔离病害;每天牛群都会被赶出牛棚,到山林中饮山泉、吃野草,以满足当下健康、绿色的饮食消费需求。今年6月,基地还联合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研究符合黄牛食用的“营养餐”,即通过对玉米、豆粕、米糠等口粮的精确配比,促进黄牛健康、快速育肥。
拓宽产业链 助更多百姓增收
在李传炳的养殖基地内,就业的大多都是来自全县各地的五保户和家庭困难户。“在这养牛,每个月能挣2500元工资,比过去在家乡种植瓜菜一年的收入还多。” 在养殖基地务工的永发镇永灵村村民赵子君说,等还完家中欠款,自己也想尝试着搭棚养牛,改善生活。
李传炳说,目前,养殖基地已经吸纳了84户贫困户,定期给他们发放分红,加强技术指导,但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将从定安县龙湖镇的南科食用菌栽培基地引入猪肚菇,以进一步拓宽产业链,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具体如何操作,李传炳的心中早有答案:黄牛吃剩的草根,可混合牛粪等制成菌包,供猪肚菇生长,而生产出的猪肚菇除了每斤能卖至十七八元,剩余的杂料也能供黄牛食用。“这样一来,‘短平快’的食用菌不仅能给周期较长的养牛产业进行补充,也能使得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闭合,突出‘慧牛’品牌原生态、绿色的特质。”
“返乡创业不仅要‘独善其身’,有能力者更应该带富一方。”如今,澄迈返乡创业青年群体逐渐壮大,作为其中一员,李传炳希望与更多人能够“强强联合”,把事业做大做好,让更多家乡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