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后称中科院)首批“巨型稻”立体种养项目负责人龙耀林来津,前往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巨型稻”试验田进行现场评估。根据检测评估,“巨型稻”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达2.25米,亩产500至800公斤,相比常规水稻,每亩可增产15%至20%。
稻田里,泥鳅游,青蛙跳,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追逐的梦想。去年10月16日,中科院宣布: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历经10余年研究,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今年4月,该“巨型稻”在我区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小范围试种。我区也是重庆市唯一试种的区县。
据悉,中科院此次培育的“巨型稻”是全新一代杂交水稻,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实现优质高产。同时,“巨型稻”还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抗干旱、抗低温等特点,比较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在江津首次试种“巨型稻”采用的是“‘巨型稻’ 青蛙 泥鳅”的立体种养模式。因为,“巨型稻”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生长周期同步,青蛙可捕捉害虫,青蛙、泥鳅的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采取这种生态种养新模式,不仅可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还能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4月份以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按照相关标准,积极做好“巨型稻”的育秧、栽种工作。为了确保稻田内的生态环境良好,站内工作人员每天坚持到试验田内进行观测、记录、分析,抽取样本,实时做好稻田水质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主要元素的检测。区气象部门也适时提供每日气象要讯178期、江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6期、农业气象情报旬月报30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7期,给“巨型稻”在津试种成功提供了气象信息保障。
“水稻分蘖数不错,一株分蘖数43根左右,有效穗数100%……”当天,龙耀林看到试验田内18亩“巨型稻”生长情况良好,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据他介绍,首次在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试种的“巨型稻”是丰超6号、丰超8号两个品种,平均每穗的产量在500粒左右,预计9月中旬可以收割。同时,在18亩试验田内投入蝌蚪180万只,泥鳅30万条。目前,试验田内青蛙、泥鳅长势良好,预计亩产青蛙1500公斤左右,亩产泥鳅500公斤左右,每亩综合产值可突破4万元。
另据悉,中科院将给我区授权,为其它地区生态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种苗供应,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将在我区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开展“巨型稻”示范推广,对“巨型稻”的气候指标以及相关要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为“巨型稻”进行大面积推广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