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业
晚上7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武湖上空霞光满天,余建红、罗梁舒和何卫平一行3人沿着湖岸线泛舟。不过,他们可不是划船欣赏水天一色美景,而是作为武汉农业集团所属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巡查湖岸安全,防止非法盗捕。
水上作业“十不准”
看似普通的巡查,“规矩”可不少:不准单人驾船巡湖,不准酒后巡湖,不准私自巡湖,不准带病巡湖,驾船者不准接听或看手机,没穿救生衣、没带救生圈不准巡湖,3级或以上风力及雷雨大雾天气不准巡湖,无证不准巡湖,巡湖不准违规操作等等,简称“水上十不准”。
武湖地处偏远,武湖农业公司员工双休日才能回家,平时的生活非常单调。何卫平年近五旬,平时喜欢喝一杯,但碰上夜巡,绝对滴酒不沾:“晚上行船,不比在岸上,要是喝了酒,脚一发软,一不留神栽到湖里,很容易发生意外。”
公司安保部长余其新说,武湖面积达3.5万亩,每年下半年大规模捕捞,日常工作主要是通过不定时巡查防逃鱼、防盗捕。盗鱼者一般是天黑后下网。因此夜间巡查非常重要。
湖上巡查,可能遭遇盗鱼者使用暴力。因此,巡查人员一般2至3人一组。巡湖前要检查船只安全状况,巡查时尽量靠湖岸线行驶,即便是发生漏水、沉船等事故,穿着救生衣的巡查人员也能很快上岸求援。
在大湖上巡查就怕恶劣天气,当风力达到3级时,武湖湖面上就会泛起大浪,小船、快艇容易发生翻船事故。为此,公司在工作区安装了测风仪和避雷针,规定风力达到3级或以上,或是遇上雷雨天气,不准巡湖作业。
三伏天,捕鱼、运输等设备处于故障多发期。不久前,武湖农业公司集中组织了防汛设施、机器设备故障集中排查,确保夏季高温、汛期安全生产。
过去,在大湖里捕鱼一般采用大网捕捞法:就是把一张大网张开,顺着湖边拉,大网的首端和尾端合围之后,就是所谓“一网打尽”。这种捕鱼的方法好处是捕鱼速度快,弊端也很明显: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容易死亡;最重要的是,一张大网需要很多人长时间在水中作业,存在安全隐患。
早在10多年前,武湖农业公司就开始采用“赶拦刺张”的捕鱼方法:从湖面一角开始,用鱼网把湖面分成若干个平行的长条形的通道,采用敲击等方式,将鱼赶出通道,用鱼网封闭。反复多次,可以把鱼群赶到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再张网捕捞。
这种捕鱼方法,在赶鱼阶段,人不用下水。鱼一直在水中,也不容易死亡。
鱼捕上岸以后,要装上车。以往,由人力背着鱼筐,沿着斜坡上岸,工作效率低不说,鱼筐侧翻还容易造成人员伤害。现在公司配备了皮带运输机、自动卷扬机,过秤之后的鱼筐直接转运到车厢。工作区人员密集、劳动量大,公司安装了摄像头,所有视频信息同步传送到主要负责人手机上,实现远程安全管理。传统作业方式向现代作业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安全系数。
安全生产成每日必修课
武湖农业公司的安全生产举措,是武汉农业集团安全文化的一个缩影。
“集团公司安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层层把控、责任到人,安全生产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武汉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景中说。
近年来,武汉农业集团始终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的要求,坚持履行“一岗双责”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并与企业和个人收入挂钩。2017年,集团公司召开安委会、安全生产主题会议10余次,投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50多万元。
李景中逢会必提安全生产,集团在职的3000员工,时刻把安全作为一种日常习惯。
布置了作业,还需不定期检查作业。农业集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后,还组织“回头看”活动,不断巩固、加强已达标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涉及一线工作者,特别是水上作业者,农业集团紧抓安全生产理论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员工安全防护能力。旗下武湖农业公司、梁子湖水产品加工公司不定期举办木筏竞渡比赛,锻炼员工的体魄和水性;邀请专家和专业教练教授水下自救、职业病预防、紧急救援等知识。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安全投入,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创建,不留下任何一个隐患,不放过任何一个岗位,这就是武汉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抓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宝”。截至目前,武汉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已连续三年获得武汉市“安全生产红旗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