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巴塘县北部松多乡乡政府旁边不远的河谷上,一排排崭新的整齐规范的蔬菜大棚正在建立起来。同行的双流区援藏干部韩国梁说,这是从山东寿光引进的企业,采用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蔬菜大棚技术,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使巴塘告别“买菜难”“买菜贵”的历史。
巴塘有农业基础,但是相对落后,更没有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农业项目。巴塘本地蔬菜90%以上由个体商贩从内地和云南贩运进入,远距离的运输成本直接导致蔬菜价格上涨,增加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负担。
在一次会议间隙,巴塘县领导半开玩笑的问韩国梁,“你是山东人,有没有办法引进一家蔬菜大棚企业。”
韩国梁庚即发动老家的亲戚朋友,经过多家比选,最后引进了山东寿光高科温室工程有限公司。于2018年3月正式签约并启动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126亩,共建设冬暖式温室大棚40个,日光温室大棚10个,智能温室大棚1个。
走进靠近最外边的一个蔬菜大棚,棚内种植的黄瓜爬满架子,藤上长满了一尺长的黄瓜。
“这里长出的黄瓜比山东的脆。”巴塘县高原鲜生态农业蔬菜园区总经理孟凡强扯下几根黄瓜,让我们直接尝尝。记者轻轻一掰,黄瓜一声脆响,一分为二,咬上一口,就像吃青苹果一般清香。
孟凡强今年3月从山东来到巴塘,同时带来10个技术工人,开始打造高原生态蔬菜大棚。目前,已经建起了23个标准化蔬菜大棚,还有一个智能蔬菜大棚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和常见的蔬菜大棚不一样,这里的大棚有一面特别厚:一层纱布、两层厚棉被、一层薄膜、一层保温板,组成一道“厚墙”。孟凡强说,寿光,这道“厚墙”直接用土垒成,而巴塘这边土质太薄,不适应砌土墙,因而进行了重新设计。整个大棚是按照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方法设计制造,能自动放风,自动浇灌,自动水肥一体。目前正在安装大棚信息系统,安装好后,直接通过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等。
目前,已经有4个大棚开始产出黄瓜、菠菜、茼蒿等蔬菜,并销售到巴塘县各菜市场。项目投产后,按照每个蔬菜大棚最低产量40000斤/棚(山东寿光50000斤/棚)计算,每年预计可生产蔬菜1300吨,仅占巴塘本地市场的四分之一,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
“这个项目还是一个典型的扶贫项目。”韩国梁介绍,项目坚持既让企业有利润,又让巴塘得发展,更让群众有收益的原则,按照“农户+村+合作社+公司”的思路,将全县35个贫困村、40个非贫困村的集体产业发展周转金1300余万元进行整合,并整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项资金500万元,省级集体经济示范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和产业扶贫基金500万元,连同东寿光高科温室工程有限公司投资700余万元共同建设。其中,各村所占股份由国资公司代持,实现国资控股、村民分红。项目年利润约500-700万元,5年左右实现投资成本回收,纯收益期15年左右,20年项目总收益至少1亿元,村集体股权分配红利至少可达5200余万元。
其中,松多村除所涉54户群众126亩土地通过流转将获得12.6万元/年的租金收入外,还可以获得务工收入。
同时,着眼巴塘县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示范,该项目创新了县内飞地园区的经济新模式,打破了乡(镇)、村行政界限,创新跨区域农业生产合作模式,改变产业周转金“一村小抱团”难成气候和缺少项目使用率低的困境,开创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高原农业产业“飞地经济”的发展方式,入股贫困村、非贫困村集体能够实现较为稳定的年度分红收益,贫困群众可享受集体收益分配,实现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