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满眼绿色,就连空气也像被水洗过一样清新。这里山花烂漫、百鸟啁啾,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举目眺望,山脚下的乌江碧波荡漾;半山腰,蜿蜒的通村公路似一条婀娜多姿的飘带,公路两旁的一棵棵柑橘,枝叶茂盛,果实累累,令人垂涎欲滴。一座座青砖绿瓦错落有致,农家小炒四处飘香,好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活画卷。
“我们这里的柑橘皮薄肉厚,味道很不错,我家每年卖柑橘收入5万多元。”在进村道路一旁的果林里,一个村民指着绿油油的果树满心欢喜。
提起40年前的青山村,该村年近90岁的老支书杨正清至今记忆犹新:青山村当时还没被水淹没,村民们大都沿乌江边依山居住。山脚到山顶地势陡峭,石漠化严重,全是石旮旯。
1972年,乌江上游筑堤修坝建电站,山脚下的青山村马脑石组成为了库区淹没区,30多户村民不愿外迁,选择迁往布满荆棘和石头的后山。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村民们开始炸石造地,开荒种粮,效果并不理想。“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山头无帽子,喝水靠担子;花钱靠赊借,吃粮靠救济”。这是当时移民们的生活写照。
为了解决移民们的生存问题,第二年,县有关部门根据马脑石组海拔低、土壤适宜发展果树种植的自然条件,动员移民开垦石山栽种柑橘。于是,老支书杨正清号召广大村民“誓叫荒山着绿装,敢让石漠变绿洲”。带领移民们硬是依靠肩挑马驮从山脚下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将土搬到半山腰用石块垒成一窝窝,种上了一棵棵柑橘树。青山人惜水如油、养树如子,一窝窝柑橘逐年占领山头。春去秋来,弹指一挥间,40多年已过去,马脑石精神早已影响了相邻几个村组的村民,他们纷纷仿效栽种上柑橘。如今青山村的石漠化面积减少80%,森林覆盖率从10%增加到80%。一个村民诙谐地说,过去的青山村“荆棘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如今的青山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土地变肥了,生态变美了,产业变大了,农民的腰包变鼓了,群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目前,青山村种植柑橘达3000亩,仅马脑石村民组的柑橘一项,户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有两三户收入超过10万元。40多年的坚持,让青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柑橘村,村民们的日子已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