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范文玲套上羽绒服、抓起编织袋、发动电动车,向村外的林子开去,为了采到雨后最好的蘑菇,她加快油门,瘦小的身影不一会儿就消失在清晨的雾霭中。
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乡大桥屯,还有许多人也像范文玲一样起早贪黑去林子里采蘑菇。这里毗邻我国三北防护林带中科尔沁沙地边缘,数十年来通过植树造林,1.2万公顷林地不仅让这个曾经“风剥地、撸籽地、年年种地不打粮”的荒漠沙区变成一片绿洲,在林下生长的野生蘑菇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外快”,范文玲等一些贫困户还因此摆脱贫困。
“这个是刚采的红松伞蘑,还带水呢,老新鲜了。”在当地政府设立的蘑菇售卖点,刚刚采完蘑菇的范文玲向顾客叫卖着。
范文玲说,采蘑菇每天最多能卖三百元,从冰雪开化到再次上冻,能采好几个月,土豆蘑等一些品种甚至在上冻以后还能采到。她今年通过采蘑菇已经挣了2万多元,“谁也没想到三北防护林能给我们带来这些‘生态红利’,要不是靠采蘑菇,我们家脱贫就遥遥无期了。”
范文玲所在的大桥屯又被称为“蘑菇屯”,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靠采蘑菇脱贫、增收,通过采蘑菇户均年收入过万元。
“带土的不要,挑好的采,雨后普遍长得比较壮。”村民曹玉全一边说着,一边仔细瞅着林地上的蘑菇,手里的编织袋已经装了一大半。在大桥屯,曹玉全是通过三北防护林致富的典型。曹玉全说,他家承包了100多亩杨树,20年后成材至少能收入60多万元。让他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想种树,现在林下还有蘑菇,“搞得好的话一年能靠采蘑菇赚两三万‘外快’。”
1978年,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我国做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40年来除了营造出逐渐向好的生态环境,还通过采用“林-药”“林-菌”等林下种养殖模式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林下经济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4年至2016年,三北地区非木质林产品平均年产值达1990亿元,一些地区农民的涉林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林下采蘑等非木产业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