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一大早,禹州市古城镇钟楼村党支部书记徐中建就没了影。一打听,原来村里道路拓宽工程已经完工,镇里要求去办理验收手续,但是刚好赶上村里种植的“禹白芷”获丰收,村里道路工程验收的手续就拖了好几天,所以一大早,徐中建就去了镇里。
“那几天,亳州客商一天也不等,掂着钱,带着车,天天守在地头,晒都不晒,就把全村刚刚挖出的鲜白芷买走了。”说到今年种植的禹白芷,徐中建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他说,“本来想多留一点,实在留不住啊!这不,强留下了两袋,要不你们连一根也见不到了!”
记者随徐中建来到了村头的白芷加工车间。刚到门口,一股浓烈的中药材香味扑鼻而来。记者见到,在地面上摊开晾晒着的正是享誉中外的“禹白芷”:黄褐色的外皮,形状既像胡萝卜,也像人参。车间另一头,今年新买的两辆专用拖拉机停放在那里,犁铧上还带着收获白芷时粘上的泥土。
白芷是一种中药材,广泛用作中医临床饮片配方、保健化妆品和香料等原料,而禹州市出产的白芷,由于品质最优,被专称为“禹白芷”。1984年10月,“禹白芷”种子、种苗被正式列为中国医药系统第一批科技保密项目,禁止出口。2006年12月28日,经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禹白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徐中建介绍,由于水土等条件适宜,禹州市白芷又以钟楼村附近的品质最好而名扬全国。20世纪80年代初,全村家家户户种白芷,引来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全国许多药商慕名而来抢购。前些年,由于受市场波动影响,全村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去年,为了重振“禹白芷”的生产,徐中建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自己垫钱10余万元,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禹白芷”,获得了大丰收。到今年,全村“禹白芷”种植面积扩大到300多亩,除集体种植100亩外,带动40多户群众种植。
在村北侧,记者看到,刚刚收过的白芷地空空荡荡,到9月底就又该播种了。“过去采挖白芷都是人工,费工费力。今年村里买回两台拖拉机,一台专门割秆,一台专门挖根,人跟在后面捡,实现了机械化!”村会计董会亚说。
徐中建算了一笔账:“村集体这100亩白芷,每亩产量1750公斤,鲜白芷每公斤2.3元,共收入40多万元,扣除每亩地租金600元、种子100元、人工管理200元等,净收入2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要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搞好技术、销售等服务,引导群众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依靠‘禹白芷’种植走上致富路!”
在钟楼村,记者虽然没能看到机器轰鸣、笑声飞扬的白芷丰收场面,但是,“禹白芷”特殊的药香还留在记者的嗅觉中,明年保准又是一个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