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发展计划、拓宽渠道寻商机、脚踏实地做项目……这看上去像是一个都市白领的生活,实际却是华容区临江乡粑铺村农民徐志超的生活缩写。
从27岁开垦第一块荒滩地开始,20多年来,徐志超一直与蔬菜为伴,每天在大棚里忙碌,茄子、辣椒、生菜、白菜……对徐志超来说,它们就像朋友一样。
1996年,在外打拼的徐志超发现蔬菜市场潜力巨大,回乡发展蔬菜种植大有可为。
说干就干,当年徐志超就回乡承包了粑铺大堤外江民垸的3亩荒滩地。为更好照顾这些蔬菜,他拿出仅剩的3000元积蓄,在地边盖了一间小屋,与妻子一起把家安在了菜地旁。
当满腔热血都浇洒在了这3亩土地上时,收获的却是洪涝灾害,一年的辛劳全都消散在洪水中。“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来。”徐志超心中的苦涩很快被身上的一股韧劲驱散了。
1997年,恰逢粑铺村土地调整,徐志超将菜地从粑铺大堤外搬到堤内,共整合土地6亩。经过市场考察,将茄子列为重点种植品种。
为种好茄子,徐志超开始学习地膜覆盖等新技术,通过分期整枝、疏果,使茄子的采收期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亩产突破万斤,种出来的茄子外形顺直、颜色油亮、口感好,尽管售价高于其他茄子,但依然成为鄂州集贸市场的抢手货。
为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徐志超到武汉等地甄选最新茄子品种。经过对比后选择的日本长茄黑大和锦,不仅在鄂州蔬菜市场俏销,还销到武汉、黄石等地,仅一亩地的收益就达到1万余元,徐志超也由此获得了“茄子大王”的美誉。
谈起蔬菜种植技术,徐志超打开了话匣子:“书店里只要有最新关于蔬菜种植技术方面的书,我肯定会第一时间买。只有了解新的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地付诸实践,才能种出好蔬菜。”
品质,这是徐志超介绍自家蔬菜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干农业没有巧,良好的口碑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徐志超解释说,“打个比方,一棵茄子一般能挂20到30个果,但为了保证品质,我只让它结8个果,这样一来,价格虽贵了点,但品质有保证,老百姓觉得好吃,就会再来买。”
如今,徐志超创办的志超家庭农场,种植规模已从最初的3亩地扩大到百亩,从露地种植发展到大棚种植,从单一的蔬菜品种增加至20余个品种,每年的收益可达60万元以上。徐志超表示,目前农场种植方式正向有机蔬菜种植转型,销售模式也从单一的菜贩上门收购转变为采摘农家乐,相信前景会更加广阔。
一路走来,徐志超凭借精湛的种植技术被省科协授予“科技示范明星户”,市科协授予“科技文化中心户”,他也成为我市颇有名气的“种菜王”。谈及未来,徐志超颇有感慨地说:“大棚当屋、蔬菜为伴,这是我20多年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日子也将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