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国内十余家科研单位联合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天山野果林退化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关键技术”,让新疆伊犁天山局部区域一度枯死率高达80%的野果林呈现生态恢复趋势。
顺着基因组的追溯,我们日常食用的苹果都可归于一个源头——新疆天山。野果从这里开始,向西演化形成西洋苹果,向东演化形成中国早期的绵苹果。这片保留了当今苹果最全基因的野果林,经历上百万年的繁衍生息,近年来却频现大面积衰退和死亡。
“祖先林”一旦消逝,意味着一些珍贵的苹果原始基因将再也找不回来。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野果林退化?“国外有科学家曾认为是种群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所致。”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长张元明说,“换句话说,他们认为野果林就是‘老死’了,属于自然现象。”
但项目组科研团队对新疆境内野果林生物多样性做了详尽的本底调查,得出结论:多种因素在共同起作用,苹小吉丁虫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张元明介绍,死亡个体主要集中在中等偏小径级的中幼龄个体,并非老龄个体死亡率高发;同时,由于林下放牧等人类扰动,导致野果林幼苗缺乏且更新存在严重障碍。
那么,如何拯救这个宝贵的原始基因库?科学家利用COI基因构建了苹小吉丁虫系统发生树,绘制了其可能的入侵及扩散路径。他们还探明了苹小吉丁虫在野苹果植株不同部位、枝条的选择性分布规律,解析其生活史特征,提出每年7月5日至25日为成虫防治的关键窗口期。
经过近三年的科研攻关,科研团队已经在野果林生态退化过程、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人工辅助恢复措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的退化野果林生态恢复技术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同时,野苹果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与种质创新也在不断进行。科研团队克隆得到野苹果抗寒相关MsICE1和MsCBF1转录因子,完成野苹果高类黄酮苹果优异种质CSR6R6的鉴定,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