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四川邻水县黎家乡高峰场村被前来拉南瓜的卡车“叫”醒。村民祝相明正忙着将一筐一筐的南瓜从自家的“仓库”搬到卡车上。
“一个多月前南瓜就收回来放着了,好多外地的老板打电话来买,但是每吨出价都低于1600元,我没卖!”祝相明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的南瓜“坐地起价”是有原因的,“个儿大、肉厚、味甜,还耐放。”
祝相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种了35亩南瓜,去年采摘南瓜30吨,收入4万多元。今年受雨水多的影响,产量比去年少,但收入3万多元肯定没问题。
种南瓜,高峰场村有独特的优势:海拔700—800米,土质肥沃,气候适宜,虽周围属喀斯特地貌,但村里土地大多比较平坦,采光充足。村民在长期生产中,发现种植南瓜不仅产量高,且品质优。
“种南瓜,投入相对较小,而且南瓜的整个生长期不需要太多管护,唯一的难题就是收南瓜要耗费大量体力。”高峰场村驻村第一书记游柏说,由于村里在家的100多户人,大多都是老人孩子,尽管知道种南瓜能增收,但由于劳动力较弱、缺技术等原因,大多数村民种南瓜也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形成大规模。
2014年,扶贫东风吹进了高峰场村;2015年,村里还来了为乡村发展“把脉问诊”的驻村第一书记。
很快,高峰场村7.9公里的硬化路、12公里的生产便道修起来了;村里的农技员还定期给村民进行种养技术培训;为了更加方便生产,每个组还修建了堰塘……
基础条件上去了,又有专人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已经70岁的村民蒋忠华,也加入到种南瓜的行列。
“以前没有水泥路,运南瓜要么背、要么挑,我们这些老骨头莫法。现在,路通到了家门口,可以用手推车运南瓜,省力多了。”蒋忠华说,去年,他家种了10亩南瓜,纯收入就有一万多元。
“如今,村里南瓜种植已超过500亩,户均增收超万元。”游柏自豪地说。
去年,高峰场村成功“摘帽”,但高峰场村的南瓜产业发展之路并没有停止。
“为了提高南瓜的附加值,我们对其进行统一包装,并注册了‘三山两槽绿色南瓜’商标。”游柏说,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在南瓜产量和质量上做文章,让它为村民带来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