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省委、省政府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决定兴建陕西大化肥——陕西渭河化肥厂(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
建设期间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遇到许多令渭化建设者意料不到的难题:价格一涨再涨,投资一调再调,流程长,设备多,技术复杂,设计工作量大,施工图纸迟迟不到位。要钱缺钱,要图缺图,渭化面临着严峻考验。
渭化在千方百计缓解资金压力后,不失时机地开展了3个百日大会战,1995年四季度又开展了50天的大决战。1996年2月23日,煤气化装置一次性投料。遗憾的是,相关问题接踵而来,气化炉煤种试烧、气化炉运行周期短、排渣不畅导致频繁停炉、变换触媒中毒等一系列问题,成了影响装置顺利开车的“绊脚石”。
为了试车成功,渭化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各个岗位上。
“特大喜讯,特大喜讯,我厂已于今晚10时45分生产出合格尿素!”渭化人永远忘不了1996年5月24日晚上那条特殊的广播,一夜无眠。人们开心地笑了,陕西没有大化肥的历史在笑声中结束了!
投产之初,新装置、新技术的磨合掌握需要较长时间,负荷、产量上不去,还要设法拿出一大笔钱归还巨额利息。此时,渭化人感到有劲使不出。面对全新技术,渭化人在没有外来指导和现成经验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苦战攻关,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改造革新,消化吸收,最终在2000年实现了达标达产。
闯过技术难关,市场形势却更加严峻。国内化肥市场价格连跌4年,到2000年,每吨尿素竟然只卖到900元左右,化肥全行业亏损。盈利,对背着数十亿元债务的渭化来说太艰难了。
只有实现高负荷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才能够变技术优势为效益优势。为此,渭化成立了生产核心小组,强化现场指挥;推行方针目标管理,以硬指标确保生产运行;制定重点经济指标考核办法,将产品产量、化工原材料消耗、检修费用、管理费用等重点指标进行量化。
为实现以安全保效益的目标,渭化提出给安全工作以优先权和否决权,实行安全工作首长负责制,谁主管谁负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抓安全。
推行品牌战略是渭化2001年的一项重大举措。他们从提高尿素的粒度指标入手,反复多次对尿素包装袋的质量及外观进行改进,使渭河牌尿素包装受到农民欢迎。2001年4月,渭化开始全面实施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及尿素产品质量认证贯标,经过严格审核,最终获得了由中国方圆认证委员会颁发的质量证书,拿到了市场竞争中一张极有分量的“通行证”。2001年,渭化销售尿素52.3万吨,出口尿素2.5万吨,产销率100.5%,货款回收率100%,实现了用户零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