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方乡琴让村村“两委”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旱藕全产业链模式,通过村企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既充分利用村里的坡地、空闲地块,又大幅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呈现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订单农业开创美好生活
受缺水条件的限制,琴让村村民种植的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一直不好。“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很多土地只能丢荒,非常可惜。”琴让村党支部书记曾克松说,经过多方考察,村委最终决定引进旱藕的订单农业进村发展。
“旱藕种植比较简单,不用精细打理,本地群众有一定的种植基础。”琴让村第一书记李斌说,过去也有农户种植旱藕,但由于没有市场,价格一直不高。现在引进公司发展订单农业,销路有了保证,昔日的小产业成了村民脱贫增收的“新法宝”,琴让村脱贫的动力更足了。
2016年,村里的致富能人梁天佑带领5名返乡青年成立了马山县加方乡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参与到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通过劳动提高收入。有了合作社的带动,村民纷纷响应。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24人。两年间,琴让村旱藕种植面积从不到10亩到如今超过400亩、产值超100万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卖生旱藕价格不高,必须加工成旱藕粉才看得见效益。”梁天佑说,过去,村民习惯在小作坊内手工加工旱藕粉,这样生产出来的粉丝质量得不到保障,且效率不高。要形成规模化,就要实现机械化生产。于是,合作社建起了一家手工旱藕粉加工厂和一座QS标准厂房车间。
开门引路带领村民致富
11月是旱藕收获的季节,加工厂里机器声轰鸣。梁天佑说,村民将自家种植的旱藕运到厂里加工成旱藕粉,再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这两年,村民通过种植旱藕脱贫增收的不在少数。”
周英芬2016年开始种植旱藕,目前一共种植了5亩。她说,只要勤于管理,每亩产量可在3吨左右,“去年我将旱藕卖给合作社,收入达到1.5万元,比以前种玉米收益翻了好几倍。”
梁天佑说,为了降低贫困户的种植成本,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给贫困户,并免费提供每亩50斤的肥料。去年,琴让村将上级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50万元以保本借贷、年支付6%利息的方式,借贷给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我们通过支持村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万元收入。”曾克松说。
此外,琴让村还将后盾单位的爱心捐款分成15股股份赠送给贫困户,由合作社集中管理,即以现金股份的形式扶持15户种植旱藕的农户每户4000元,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开展生产经营后,合作社负责统销统购,农户只需在自家的耕地上配合发展相应的产业,年底即可领取分红。目前,琴让村因旱藕产业直接受益农户73户,其中贫困户56户,户均增收600多元。
今年,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还以订单回收的模式,在加方乡深度贫困村——忠党村发展种植旱藕170亩,带动了周边的龙岗村、花衣村、内金村等村发展旱藕种植。据统计,2018年,山琴种养合作社的旱藕种植加工产业带动农户195户,其中13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注册商标打造本地品牌
旱藕粉是马山县的特色土货,近年来已走上南宁市民餐桌,而琴让村的旱藕粉更是名声在外。加方乡乡长俞伟栋说,合作社的QS标准厂房已建成并试产成功,琴让村旱藕粉已通过自治区产品质量研究所检验,是纯天然无添加的绿色食品。
尽管琴让村的旱藕粉已小有名气,但梁天佑认为,旱藕粉还需要继续深化推广,他的目标是把马山县的旱藕粉打造成广西乃至全国的品牌。
“现在我们正在申请注册商标,通过批复后,马山县好吃的旱藕粉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梁天佑说,经过品牌包装后的旱藕粉,身价也会不一样,普通包装卖17元/斤,礼盒装能达到25元/斤。此外,有了统一的商标后,质量也将得到保障,市民也会更加认可。
2017年,合作社生产的旱藕粉分别参加了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农产品展销,以及自治区“党旗领航,电商扶贫”马山站展销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2018年,琴让村旱藕粉年产能将超300吨,产值将超100万元,合作社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力争在加方乡打造一个种植面积超800亩、覆盖农户超500户的规模性旱藕生产企业,届时,琴让村旱藕粉将通过农超对接、龙头企业合作销售、网络营销等多样化方式进入千家万户,琴让旱藕产业发展将进一步稳固,形成“种植—回购—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