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养生理念,如何传承好、发展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文化、历史的大课题。
最近,记者在浙江省磐安县采访发现,依托江南药镇建设,当地的中药材产业正从过去单纯的农副产品产销,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转化为全产业链格局。数据显示,2017年,该县中药材一产产值仅为5.45亿元,但若按照全产业链计算,整个产值预计接近50亿元,而且增长势头颇为迅猛。
磐安地处浙江中部山区,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坐拥全国唯一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光一个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就有超过1200种野生药用植物。从唐朝天祐年间,磐安便开始种植元胡,迄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浙八味”举世闻名,其中,磐安就占据了五个席位,又称“磐五味”,鼎盛时期,曾有“万国皆来市”之说。
即使到了今天,道地药材对磐安而言,仍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磐安经济总量不大,仅占浙江的0.17%,但中药材产值却占全省的10%。尤其是“磐五味”的产量,在全国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全县共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1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一些主产乡镇,中药材几乎是农民全部的收入来源。
在磐安县县长王志强看来,传承并非简单承接,中药产业振兴仍有巨大空间。一直以来,磐安的中药产业存在规模还不大,层次还不高,产业链、价值链还不完整等短板。因此,这些年,为了破解“道地无地、标准失准、名方不名、炮规难规”的发展瓶颈,磐安可谓下足功夫。
48岁的杨定升,是“磐五味”中药材加工技艺的传承人,家里祖辈都种药材,少年时就常同父亲外出卖药,如今已是当地磐五味药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杨定升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方面,保证了药材种植端的道地与质量安全,另一方面,有了加工企业后,也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弥补了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产业链环节。今年,杨定升还专门投资3500万元,用于建设“磐五味”的非遗展馆,以此来保护和挖掘历史文脉。
记者采访发现,过去,磐安药农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初加工也好,仓储也罢,都十分简陋,不仅无法保证质量标准化,在对接后端企业和市场时,也往往不具备竞争力。
磐安天集中药材公司的落地,初衷便是打通产业的前后端。“天集”总经理卢红讯介绍说,在前端,他们主要为农户、合作社提供规范化种植服务,药材原料满足相关要求后,再予以回购进行初加工和仓储;后端上,他们则利用母公司“中药材天地网”的信息平台优势,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以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在卢红讯看来,打通产业链后,最大的好处,一则在于市场能更好地倒逼和指导前端种植和加工,二则也能打通各区块之间的壁垒,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责任可纠。
磐安县农业局局长徐永平认为,全产业链的打造,固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服务,尤其是产业链上的“断点”,比如,规范加工点的普及,科技研发的投入,专业市场的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等工作,往往单个企业无力解决,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平台,进行弥补。
2016年,磐安县提出打造“江南药镇”,旨在通过更高层面,实现产业要素的进一步集聚,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王志强告诉记者,在种植面积上,县里的方针是“稳中求进”,不强调扩面积,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统筹协调药农与企业、经济与生态、产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从源头保护和提升浙产中药材的道地性。他认为,未来的产业增长点,在于进一步挖掘“磐五味”的加工工艺,开发和生产体现当地中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在产业链上提升附加值。
数据显示,通过近几年发展,磐安中药材的全产业链拓展速度惊人,67家加工企业,去年实现总产值15亿元,光一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5亿元。而发展最快的莫过于药膳业态,短短时间,产值跃至3000多万,几乎成倍增长,衍生出药膳伴手礼、即食型药膳、药膳餐厅等多种形态,前景颇为可观。
今年9月,“江南药镇”内的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式开放。在这里,从产地环境、种子种苗、种植加工、贮藏运输,再到质量监测、交易流通、质量追溯、中药工业、文化传承等九大环节均可提供全流程创新服务。此外,还包括了中药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中药材云数据及电商服务平台等时下最流行的高端产业要素,一个更强大的中药材全产业链条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