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食用菌合作社的“大姐大”。从赔本到规模日益扩大,再到回馈社会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颇具传奇色彩。
只身闯荡初遇挫折
2008年,36岁的关玲只身闯荡木材加工行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事业初见成效,小日子也越过越滋润。后来,受国家停伐政策影响,关玲开始琢磨起黑木耳这个项目。
2014年,几个搞木材生意的姐妹听说关玲要搞食用菌,纷纷找上门来,姐妹们都信任她,大家合伙,关玲凑了300多万元撺掇起个合作社来。不懂技术,先尝试摸索着干。哪想到,培育食用菌可不是摆弄木头,由于杂菌率高发等原因,导致长出的木耳先天发育不良,个个长成畸形儿,又小又干枯,根本卖不上价。先期的投入砸进去了不说,还几乎搭上了300多万元的本钱。
探索钻研重振旗鼓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木材生意摸爬滚打过的关玲和姐妹们把目光盯向了苇河和绥阳,那里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重打鼓另开张,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首先要解决资金难题。县里知道了她们的难处,一笔笔救援贷款注入合作社,为关玲团队重振旗鼓涅槃重生提供了动力。同时,学习科学技术,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技术员。然后,循序渐进扩大再生产。为了做高质量的木耳,关玲从源头开始做全产业链,建设了工厂化菌包生产线,同时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液体发酵制种设备。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钻研,关玲团队不仅成为依兰县食用菌培育的引领者,更成为依兰县和周边县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助推器。今年,依兰县仅关玲姐妹们的合作社食用菌年产量就达到1000万包。食用菌作为依兰县特色产业之一,逐渐成为极具发展潜力、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快速致富的产业。
回馈社会引领脱贫
“吃水不忘挖井人”。关玲的合作社在起死回生的关键时期离不开依兰县的鼎力扶持。几年来,合作社发展也形成了良性循环,黑木耳、猴头菇、滑子菇等产品除了批发到东宁、尚志,产品通过微商已经远销到泰国等地。
同时,关玲这些年来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看到了处于贫困状态农户的疾苦。
依兰县迎兰乡开发村的老宋媳妇长年瘫痪。2016年,关玲出钱为他家打井,免费为他家的撂荒地摆上了2000袋菌包,当年就收入4000元。如今,老宋家已经脱贫。
达连河镇河南村是个贫困村,村民老于是个哑巴,妻子股骨头坏死。关玲不仅为其乃至全村建设了大棚,还派技术员常驻该村,从种到采全程跟踪。通过技术指导,河南村的木耳获得了大丰收。
“只要你信任我,我就帮你”。关玲的话掷地有声。仅2017年,关玲派出的技术员用合作社的专车跑了1200余公里往返于农户家,无偿提供技术保障。
“把所有的心里话,都要向木耳倾诉”。就像关玲为食用菌注册的品牌——“耳语倾鑫”一样,关玲已经把食用菌生产和发展的点点滴滴凝聚到自己的血液里。同时,带领贫困户向食用菌要效益早日脱贫致富,也是关玲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