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珲春境内的机关、学校、合作社和部分商人,与朝鲜边境地区进行小额易货贸易,后来发展成为边境地方贸易。从朝鲜进口的货物主要有海参、咸鱼、海带等水产品……”在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水产协会服务中心,从一张张老照片里,可以窥见珲春水产经济“从无到有,有中生新”的发展历程。
走进珲春,探寻这座近海不靠海的边陲小城,如何以“海产城”名声在外,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水产品加工集散地。
地理优势中发掘出来的海洋经济商机
珲春,地处图们江下游,距日本海15公里,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是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优越的地理位置,让珲春成为既是中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从水路到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不仅如此,以珲春为中心,周边分布着俄、朝众多天然不冻港。
沿着珲春水产经济发展的时间脉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额易货贸易,到改革开放初期从朝、俄两国进口海产品,再到2000年珲春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吸引水产企业纷纷入驻,区位与政策优势的双重叠加,让珲春的水产经济实现“无中生有”的发展裂变。
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珲春结合产地结构调整,围绕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将区位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而随后的借港出海发展战略,成为珲春破解近海无港的关键一棋,依靠连线出境打开了东北地区新的出海大通道。
在中俄珲春口岸,一辆辆满载货物的俄罗斯货车在等候区等待查验。来自俄罗斯的海产品,经水产航线再走陆路,大批量运往珲春,在当地集散后再通过数小时的空运物流到达全国各地。
来自苏州的贝斯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怀山正是看中珲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选择落户珲春做起了俄罗斯海产品进出口生意。得益于“堪察加—扎鲁比诺—珲春”水产航线的开通,让俄罗斯的海产品在中俄之间得以顺畅运输,丰富国人的餐桌。而在以前,俄罗斯帝王蟹需要从韩国釜山中转再到中国内陆。
短短的几年时间,区位优势、资源不愁、政策红利,珲春将优势整合发挥到极致,形成从国外取材、国内加工、主销国外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在这一水产品产业的闭环之中,一个百亿级产业正悄然形成。
打造“珲字号”帝王蟹的品牌集散地
黄玉杰的南方海鲜行与珲春市购物中心只有一街之隔。这间不算大的门面,和购物中心一样,见证了黄玉杰26年的水产经营之路。
“购物中心建起来之前,是个大市场,我就在市场里支个货摊卖水产品。”3年经营下来,黄玉杰租下了这间50平方米的店面,经营品种从单一的水产冻品扩展到鲜活海鲜,成为珲春第一批从事海鲜生意的“试水者”。
经营之初,从朝鲜、俄罗斯进来的海鲜,每斤只能卖到两元,如今的帝王蟹已是今非昔比,“身价”翻了不止100倍。
在黄玉杰的海鲜行,最受欢迎的海产品当属俄罗斯的深海帝王蟹。“有的顾客专程坐高铁来买帝王蟹,现在通讯物流都发达了,通过电话、微信买蟹的越来越多。”黑龙江、上海、浙江、四川、广州……在这一间小小的海鲜门店里,帝王蟹的足迹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在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水产工业园内,一箱箱鲜活的帝王蟹被搬进珲春禾合海鲜大市场的超低温储藏库。王金东,珲春禾合海鲜大市场的总经理,从事水产行业20多年,经历了帝王蟹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也是“珲字号”帝王蟹品牌成长的受益者。
“过去卖帝王蟹,都是上门推销找销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韩国、日本的买家慕名而来,帝王蟹知名度上来了,销量也大了,平均每周能卖掉100吨左右。”如今,王金东的帝王蟹版图已扩展到香港、台湾和泰国等地区和国家。
帝王蟹的品牌越来越响,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欧盟、美国认证,并有多家企业获得韩国、俄罗斯、美国、欧盟、巴西、越南注册,一张张国际市场“通行证”,让贴着珲春商标的帝王蟹走向世界。
向延长产业链条的精深加工迈进
今年9月12日《中国科学报》报道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产加工品80%是大宗低档次的加工品,冷冻品占加工总量60%以上,腌、干制品约占20%,精深加工品仅占10%左右。
对水产品缺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普遍性问题,在珲春也同样凸显。
“水产经济对珲春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物流、就业和包装,精深加工还是珲春水产企业的弱项。”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招商局副局长郎晖说,目前珲春从事水产的贸易型企业116家,加工型企业78家,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
不可否认,水产已经成为珲春的一张名片,但郎晖认为,这张名片不够大也不够亮,“一条鱼切完就拿去卖,这种粗加工产品是打造不出一张好名片的。只有延长产业链条,向高端产业链延展,提升产品附加值,这才是珲春水产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2017年,珲春水产品年产值达90余亿元,而2010年,水产品产值只有2000万元。水产经济,有望成为珲春八大百亿级产业中最先突破百亿元的产业。
随着水产经济每年呈阶梯式的增长,水产品加工对整个水产经济的牵引和带动作用被日益重视起来。“除了引导珲春现有水产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在企业的引进上,提高了环保的门槛,也更青睐于具备精深加工的水产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郎晖说,挑战虽然严峻,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