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利空从来相伴而行。作为流通企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对风险进行识别,然后才是对机会的把握。那么,当前化肥市场的利空因素都有那些呢?笔者认为,除了化肥价格高和农产品价格低之外,宏观调控政策和农产品大量进口的可能性将是影响化肥市场的潜在利空风险。
虽然化肥产业已经完成了市场化,但作为粮食的粮食,政府从未放弃对化肥的调控。近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召开企业座谈会,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多部委派人出席会议。这么多部委参加一个行业会议,化肥以外的行业很难享受此等“礼遇”,也充分说明了政府对化肥的高度重视。毋庸置疑,今年尿素涨价的一个重要推手就是环保限产。在座谈会后的第二天,生态环境部就召开了会议,再次部署禁止环保执法一刀切的工作。两场会议可能并无关联,但时间上的连贯性难免让人猜疑,是否有更多的保供措施正在酝酿当中。笔者判断,在12月中旬前后,几个相关部委可能联合出台文件,就抑制化肥价格上涨、保证春耕用肥作出具体部署。如果出台的政策行之有效,那么之前预测的供求平衡关系就可能会被打破,使得价格继续上涨失去支撑,从而构成市场的重大利空。
另外一个利空是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向。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豆高达近4000万吨,还大量进口美国猪肉、大麦、高粱、酒糟等农产品。从今年5月份开始,美国一意孤行地单方面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迄今为止,已对中国出口美国的2500亿美元商品征收了关税。作为回应措施,中国也对美国出口中国的1100亿美元商品征收了关税,其中,对从美国进口的很多农产品加征25%的关税。在这种背景下,今年国内的豆粕和玉米价格走出了一波较好的上涨行情。
美中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合则两利,斗则两伤。11月1日,在中美双方最高领导人互通电话后,贸易摩擦有了缓和的迹象。11月底G20会议中美领导人将会面,可能会对后期的中美贸易谈判提出框架性的安排,从而避免贸易摩擦升级。
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焦点是贸易顺差问题。中国11月举行了全球首个进口博览会,说明中国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由此可以推断,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中国将会在降低对美贸易顺差上作出努力。而美国的农产品对中国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仅相当于每公斤1元,而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为每公斤1.9元,因此,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如期缓解,那么中国继续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人多地少,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可以让土地休养生息,有利于藏粮于地的长远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但短期内会对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冲击,抑制国内的化肥需求,这可能是后期化肥市场潜在的最大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