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乡村的田埂上披了一层白霜,湖州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的农户们正在“冬忙”,农田里钢管大棚正在搭建,鱼塘里改造工程马不停蹄,运输车辆来来往往。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徐伟良心情不错,“现在是芦笋的休眠期,要抓紧时间把配套设施搞好。”
村民吴卫平的芦笋大棚有1亩左右,他告诉记者:“种芦笋一亩能赚1万多元,比种水稻多25倍,这也全靠我们村的合作社。”
2008年,50岁的徐伟良,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交接时,有4样东西:1个党支部章、1个村委会公章、24万元负债欠条、12张入党申请书。24万元对当时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徐伟良说,“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要尽力。”
2010年,和平镇开始建设省级农业综合园区,徐伟良敏锐地“嗅”到了机遇,经过几轮外出考察,他和同事们研究决定发展现代农业,种芦笋。“当时,村民们都不愿尝试,我们村党员干部带头种,集资100万元,建造了长兴许长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引领,流转土地300多亩,第一年每亩收益10000元以上。”
看着芦笋销售势头火热,徐伟良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带动更多农户致富。“虽说现代农业效益好,但是前期投入大,一个蔬菜大棚前期投入就要1.7万元左右,有些农户迈不开这个步子,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改变发展观念,解决资金困难呢?”最终,他想到一个“金点子”,“让公司参与其中,通过融资解决前期基础设施投入的问题。”
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长兴远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村里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经营模式。根据村庄内“农田多、鱼塘多、桑地多”的特点,公司进行蔬菜大棚、标准鱼塘的建设,然后再把这些农业设施承包给农户。“不仅帮我们建好大棚,村里还出面担保,解决了资金这个‘拦路虎’。”拿着35万元贷款、承包起20个蔬菜大棚的村民罗卫强说。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短时间内,长城村这个2008年还负债24万元的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还清债务,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8万元。
走进长城村的办公楼,很醒目地立着一个电子触摸屏。“可别小看这个‘取号机’,里面内容还真不少。村里的‘三资’情况应有尽有。”其中资金进出最为详细,大到村级财务总体收支,小到电费、水费、材料费,每笔进出都有详细的备注,同时还附有发票照片。除此之外,村务、党务的公开也加了进去。“公开透明了,老百姓也更信任村两委了。”徐伟良说。
10年风雨兼程,长城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湖羊养殖和芦笋种植为特色的两大农业产业,集体经济从原来的不足1万元增至55万元,集体资产从原来的不足5万增至目前的1000万,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10000元增至31635元,成为长兴县平原水乡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2018年被长兴县文明办列入全国级文明村培育对象,连续10年荣获和平镇年终考核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