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产业化利用描绘秸秆处理“蓝图”

   日期:2018-12-17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    浏览:328    评论:0    

  黑龙江:还田离田趟出秸秆处理新路

  “秸秆粉碎长度达到5至8厘米左右,均匀抛撒在地表,然后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大型五铧翻转犁翻埋,翻深达到30厘米以上,秸秆翻埋地下20厘米,地表平整,秸秆1到2年就能腐烂……”说起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方式,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德海便涛涛不绝。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玉米、水稻是这里的主要作物。可是每年秋季,农民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成片的秸秆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难题。由于黑龙江地处寒冷的东北,土地入冬就上冻了,秸秆全量还田如果得不到好的处理方式,则会导致来年播种困难,如果处理得当,秸秆就能成为养地的“灵丹妙药”。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尝到了机械化秸秆还田的甜头。

  “去年秋天,我们合作社投入作业机车13台(套),当年就完成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万亩,不仅实现作业收入35万元,还提高了今年土地的收成。”杨德海告诉记者,“我们秸秆机械化处理的流程是,玉米机收后,再进行一遍秸秆粉碎还田。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作业环节,就减轻了农机多次作业的压地程度;另一方面,解决了秸秆禁烧和秸秆不处理无法种地的难题。今年夏天旱涝连至,按理说,土地的收成应该不会太好。可是秋天,每亩玉米产量仍然达到1600斤左右,与不还田地块比较,每亩地约增产100斤。”

  看到秸秆翻埋还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些农民开始主动联系杨德海进行秸秆还田作业。而今年,更多的农民看到免耕播种不受秸秆影响还省时省力,全年庄稼长势比不还田的地块“一路领先”,大家更是打心眼儿里认可了秸秆还田。通过两年多的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宁安市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给秸秆找到了出路,抱团取暖的村民们不用再为烧秸秆发愁了,耕地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真正实现了边种地边养地。“今年,我们与更多的农民进行了沟通,还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户多还田,为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做好服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秸秆禁烧贡献力量。”杨德海信心满满。

  黑龙江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秸秆产出大省,秸秆产量位列中国第一,占全国1/8左右,占东北四省区一半左右。今年,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秸秆还田面积大幅增加,据统计,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超过9000万亩,其中玉米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作业面积超过1000万亩,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秸秆离田也实现新突破,全省秸秆离田面积超过4000万亩,同比增加1200多万亩。同时,全省秸秆固化压块站建设加快,秸秆饲料化处理数量明显增加,秸秆收储能力迅速提升。能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黑龙江省各地农机部门对秸秆机械化处理的重视。据悉,今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役,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强化组织发动、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和技术服务,在哈尔滨市、绥化市和肇州县、肇源县(“两市两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并在“两市两县”外的29个县(市、区、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同时,加快推进秸秆燃料化处理,全省秸秆固化压块站现已开工966个,完工304个,开工数是原有固化压块站总数的7.8倍;户用生物质炉具安装超过2万台;秸秆饲料化处理稳步发展,全省各地结合畜牧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秸秆青黄贮,已完成秸秆处理近7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0万吨;黑龙江省各地大力开展专业化秸秆收储,目前全省秸秆收储站点达到1893个,收储秸秆近500万吨,同比增加196万吨,缓解了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难题。

  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对秸秆处理工作的热情是整个黑龙江省的真实写照。黑龙江通过开展机械化秸秆离田作业、免耕覆盖全量还田、集条比空栽培、秸秆堆沤腐熟等办法,打响一场冬春秸秆离田还田大会战,再掀秸秆综合利用新高潮。

  安徽:把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净”

  近日,在安徽省桐城市吕亭镇金河村,十几个工人正忙着把从田间收回来的稻草运到村民王志祥开办的草绳编织厂里准备加工成草绳。“这些取材于农田秸秆的草绳用于绿化、工业产品捆扎等,每年都供不应求。”王志祥兴奋地告诉记者,“附近村民农闲时都到厂里来打草绳,增加收入,一个月一般达到3000块钱左右。这样把秸秆利用起来,既环保,又增加农民收入。”

  据王志祥介绍,过去,村民田里的稻草要么废弃,要么烧掉,现在每吨卖给草绳厂可以得到50元,王志祥的草绳编织厂每年从村民手中收购中稻、晚稻秸秆达到3000吨。今年安徽省新增“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这一民生工程,王志祥收购每吨秸秆还可得到政府补贴资金25元以上。

  今年以来,桐城市稳步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继续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秸秆还田面积达到60万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秸秆综合利用这一民生工程,各级对其都非常重视,我们安排了1800万元补助资金,目前有23家企业在推广生产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涉及燃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几个方面。”桐城市财政局民生办主任程沪平表示。

  像桐城一样,把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净”是近两年安徽省秸秆处理工作的原则。据了解,安徽省在全力做好秸秆转化增值“大文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稳中向优”,五化利用“精彩纷呈”,深度利用模式“推陈出新”,禁烧机制“良性运行”的格局。“处理秸秆问题不能一味‘禁’,而应该转变思路,变‘堵’为‘疏’,将秸秆资源放在‘正确的地方’,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安徽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省以政策为引领,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秸秆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如何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更上一层楼?规划是关键。安徽省从全局出发,绘制了秸秆产业发展“蓝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健全还田利用、收储运销、产业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撑体系,改进农业领域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方式,提升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水平。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更“优”。2017年,安徽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000万亩,形成适宜安徽省的稻油、稻麦、麦玉等三种种植制度条件下的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体系。安徽省农委指导皖北粮食生产大县建设了42个秸秆机械化还田标准化示范基地,点面结合,巩固提升安徽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效果。农机装备力量进一步增强。无论是秸秆粉碎还田、提升耕地质量,还是秸秆高效离田、开展资源利用,机械化都是装备基础。安徽省对秸秆利用机械敞开补贴,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物质保障。2017年,安徽省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9552万元。

  秸秆综合利用格局更“广”。安徽省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着力在“用”字上做文章,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工业原料化利用,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良好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的企业400多家,年利用秸秆万吨以上的企业近200家。2017年,安徽省财政投入1.26亿元,对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的规模企业进行补贴;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催生了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同时也带动农民增收、产业扶贫,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秸秆典型利用模式更“深”。安徽省把秸秆深度利用作为秸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加大成熟模式的推广,关键技术的研发。一方面,以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为抓手,构建典型利用模式;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技术引进力度,鼓励自主研发,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数据,实现秸秆利用模式的深度拓展,重点在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制气、秸秆液体燃料等能源化利用,在秸秆代木、纤维原料、生物基新材料等原料化利用方面,突破关键性技术难题。

  “力争到2020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比例提高到42%左右,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比例提高到35%左右。”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湖北荆门:秸秆处理“鲜”招频出

  李泽锐是湖北荆门沙洋县五里铺镇金台村村民,今年除了常规的农忙以外,最让他忙碌的就是回收田地里的秸秆。他告诉记者,家门口就有一家秸秆收购厂,自从禁止焚烧秸秆之后,他就把这些过去就地焚烧的秸秆,全都卖到收购厂换成了现钱。“草烧了以后,污染环境,乌烟瘴气也不好,这卖了以后,我们又还增加收入,卖秸秆的收入基本上与水稻收割费用相当,就等于免费收了水稻。”李泽锐说。在荆门,像李泽锐一样“热衷”于秸秆回收的农民还有很多。

  荆门市湖北省农业大市,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约900万亩,年产秸秆415万吨,总量大、种类全、茬口多、覆盖广。“2012年荆门市启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以来,市县两级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狠抓示范带动,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荆门市农业局科教科科长王晓艳介绍道,“2014年,荆门市政府安排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项目资金3466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5.6亿元,建成12个秸秆利用示范项目。2016年,荆门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50万元用于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收储补贴、收储站点建设和购置机械设备奖补;全市农机部门安排购机补贴资金3249万元,补贴带切碎装置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粉碎还田机等装备;京山、沙洋等地争取部级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资金1400万元。”截至目前,荆门市投入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6.5亿多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7%,比2012年提高32.7个百分点。

  在荆门,重点引导农机合作社、秸秆利用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装备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开展秸秆收储,建立秸秆收储点,形成了农户或合作社—收储点—加工企业,合作社(收储点)—加工企业,农户—收储点等收储模式。王晓艳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在田间采用机械打捆技术收集秸秆,打捆机与拖拉机折旧费、机械设备投资利息、燃油费、维修费、使用管理、人工成本等打捆费用合计50元/亩,3亩水稻田可收集1吨稻草,每吨稻草田间打捆成本达到150元,不包括向农民支付的稻草钱。从田间到合作社或秸秆收储站,每吨秸秆运费30元。按收购价220元/吨计,毛利润为40元/吨。”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荆门秸秆收集的主体。“秸秆综合利用关键点在收,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打捆机、运输车等收集齐全的机械,可实现采取连片、全程机械化作业。”王晓艳解释道。

  据了解,荆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规定,对机械粉碎还田的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秸秆,每季每亩奖补15元;对直接收储利用秸秆年收储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和个人,由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较大规模加工转化利用秸秆的企业,每吨奖补10元;对购买粉碎还田机、打捆机等秸秆利用机具的,按购置额的10%给予叠加补贴。“《决定》加大了农民对秸秆收获机械的购买力度。”王晓艳说。

  在荆门,依托产业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荆门市京山县山珍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成功探索出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2015年,该合作社利用周边8000亩农田秸秆,生产出120万袋香菇和60万袋其它草腐食用菌,产值达6000万元。“香菇是木腐菌,如以木材为原料栽培,有损森林,成本也过高,不利于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社理事长王旭介绍道,他们从2013年开始,试验用秸秆代替部分木屑,“主要是看中秸秆中有机物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用来培育香菇,菌丝附着力强,发酵又快,便于吸收木屑中的营养成分和分解木屑。”据了解,该合作社全年共转化使用了2400吨秸秆,约合8000亩农田秸秆量。

  在重点企业的带动下,荆门市秸秆利用结构呈现“四升一降”的态势,饲料化由19.3%上升到25.3%、燃料化由10%上升到14.2%、原料化由1.1%上升到4.3%、基料化由0.5%上升到1.2%,肥料化由52%下降到46.7%。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