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山东章丘:改革开放中的“棉花姑娘”(图)

   日期:2018-12-27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    浏览:336    评论:0    

  197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幅题为《棉花姑娘的喜悦》的照片,反映的是章丘黄桑院棉花姑娘承包土地兑现的情形。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分配政策改革兑现最早的图片报道。如今,这幅照片因为反映了年度标志性事件,正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

  39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之际,记者重访这片土地,在棉花姑娘们的回忆中,管窥改革开放40年来的足迹。

  一个大胆的尝试

  1979年春,为了提高“鲁棉一号”棉花良种的产量,章丘县平陵公社黄桑院大队想出了一个办法——实行“五定一奖”政策。所谓“五定一奖”,即定人员、定面积、定产量、定成本、定报酬,超额完成后进行奖励。

  几个月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心首先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但彼时,农村实行的仍是“大集体”生产模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制度依然牢固,农民按天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在当时,“五定一奖”无疑是个大胆的尝试。接下这次尝试的,是13位年轻的姑娘。年龄最小的李山珍只有16岁,李淑芸17岁,李爱19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二三岁。13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人承包5亩半棉花。

  当时27岁的师顺奎是大队长,同时兼任章丘县和平陵公社两级的棉花技术员。在他的记忆里,当时棉花平均亩产大约200斤籽棉。为了鼓励姑娘们多劳多得,大队把产量定在每亩250斤籽棉。所有人都认为,这些小姑娘即使完成任务,也不可能超额太多,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都打包票,超额部分都给她们个人。

  责任到人,多劳多得,大大激发了姑娘们的积极性。从种到管理到拾棉花,姑娘们天一亮就已经来到地里,晚上天黑得看不见了才回家。父母要到生产队上工,姑娘们就把爷爷奶奶和小自己好几岁的弟弟妹妹哄到地里干活。小脚老太太们颤颤巍巍走向棉花地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地留在师顺奎脑海中。

  三伏天,姑娘们背着三四十斤的喷雾器,咬牙忍着腰酸肩疼,累得一边哭一边给棉花打农药。棉花开了,她们白天拾棉花,晚上还要结伴在地里值守防贼,一夜一夜不合眼。“3个人一组,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真不知道那时候哪里来的胆子。”李淑芸说。

  一番激烈的斗争

  棉花坐了桃,长势更加喜人,“一个杈上结五六个、六七个桃”,李山凤回忆道,公社、县里、省里都来参观学习,有专家预计,亩产能达到400斤。秋天拾完棉花一算,亩产籽棉450斤。

  产量一出,整个大队炸了锅。按照当初的承诺,这些棉花姑娘每人至少能分到200元钱,相当于一个壮劳力3年的收入。社员们不干了,“我天天上工,也是给社会主义作贡献。几个小妮子凭啥分那么多?”有人提议,给每位姑娘扯件的确良褂子哄哄就行了。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当初曾拍胸脯承诺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都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师顺奎只能向公社汇报。平陵公社党委书记石继文拍案而起,“当时咋说的就咋办。”但在当时,每人200元钱确实是一笔很大的数字。经过多次研究,最终把超额的结算基数抬高到亩产400斤籽棉。按此计算,棉花姑娘最多的分到130多元,李爱荣最少,分到79元,平均每人100多元。

  李爱荣和李山凤回忆,为了扩大多劳多得模式的影响,公社召集开大会,乌泱泱来了3000多人。石继文一个一个念棉花姑娘的名字,现场发现金。姑娘们哪见过这种阵势,一个个都高兴得蒙了。

  一则改革兑现最早的报道

  虽然社员们很眼红,但这件事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多劳多得、责任制的无穷魅力。

  棉花姑娘的故事被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李锦拍摄采访,197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这则中国农村分配政策改革兑现最早的图片报道,引起社会各界轰动。

  此前不久,1979年9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规定,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这对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这个文件的制定,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也是农村改革的开端。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开始的。而棉花姑娘的故事,是中国农村改革初期的缩影和生动写照,从中可以看到早期改革进程的艰难曲折。

  一段想都不敢想的岁月

  棉花姑娘们不约而同把钱交到家里,家长们也没见过这么多钱。

  此前,最好的年头,劳力多的人家,全家人一年一共能挣100多块钱。李爱姊妹七八个,孩子多、劳力少,家里一直很穷。从她记事起,家里4个大瓦缸里总是一粒粮食都没有,上一年工,年底还得往生产队倒贴钱,年年如此。而这是第一次往家里拿钱。

  “当时,让我们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想破脑袋,也不敢想象现在的生活。”李爱说,这40年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的。

  40年来,昔日的黄桑院已经由大队改叫村,平陵公社也已演变归并成龙山街道,章丘县经历了章丘市的过渡,也已撤市设区,成为济南市更加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改革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项实行了2600年的传统赋税正式成为历史。2018年秋分时节,我国迎来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再度提升。

  如今,当年的棉花姑娘,都已变成了“棉花奶奶”和“棉花姥姥”。李爱的儿子自己开着房地产公司,在济南和青岛都买了房,她在一个城市住烦了,就换一个。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当了老师,生活平稳幸福。李山凤的儿子在圣井一家企业上班,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当了教师。李爱荣在龙山街道党家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在章丘诺德名城小区买了房,每月退休金5000多元。李淑芸嫁到了宋家埠村,孩子们不仅争气,还很孝顺,这次重回黄桑院,女儿车接车送全程陪同。棉花姑娘们的心里,每天都像当年分钱时一样舒坦。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