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辽宁:小小草莓“红”透满乡大地

   日期:2018-12-27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    浏览:459    评论:0    

  初冬时节,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乡村,放眼望去,大地白茫茫一片。可在雅河乡董船营村暖融融的温室大棚里却是一派生机勃勃,饱满红润的草莓和室外的白雪相互映衬,“红莓白雪”的景致美不胜收。

  据了解,雅河乡草莓种植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那时,雅河乡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从丹东东港地区引进草莓种植技术,鼓励和引导董船营村和荒甸村农民盖起温室大棚栽培草莓。

  时至今日,两村农民活用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支撑,搭上电商平台,让当地的特色草莓逐渐在周边市县叫响了品牌,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1170多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小小草莓在短短20余年间“红”透满乡大地,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呢?

  转变思路 唤醒沉睡冬季大地

  此前,两村因为山多地少,没有像样的脱贫致富项目,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每到冬闲期,没有项目可做,就只能窝在家里猫冬,或打麻将,或闲聊,不仅虚度光阴,还经常引起矛盾和纠纷。当地政府也只能看在眼里,愁在心上。

  1993年,两村村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前往丹东东港地区考察草莓产业,学习当地草莓栽培技术和经验,让村民就此打开视野。回到家后,他们深受启发,纷纷在原来的玉米地上支起温室大棚。由于当地的气候、土壤十分适合草莓生长,外加管理得当,农民当年便见到了效益,逐步增强了他们发展草莓产业的信心。

  当地政府也适时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着力在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绿色发展、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等方面做文章,为草莓产业发展提供了牢固支撑。

  村民李祥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种玉米一亩地大约能净挣五六百元,现在种上草莓,1.5亩地能毫不费力地收入6万多元,翻了一百多倍。”同样的土地,转换一下思路,就如同变戏法一样,瞬间长出金子,这更加坚定了农民们栽培草莓的决心。

  在经济效益的召唤下,越来越多的人从外地赶回家乡,承包土地栽培草莓,从此不必漂泊异乡讨生活。小小的草莓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当地人的人生轨迹。

  革新技术 草莓“飞”向四面八方

  在村民乔洪强家的草莓大棚里,记者看到土壤、光照和水源等情况,都被实时检测。他告诉记者,如果室内温度过高,系统就会有提示,只要开启大棚上方的排风孔,就能通过放风降低温度。

  大棚周边种着的立体式草莓也格外显眼,“两排草莓就能让我多赚2万多块钱。这是我在国外打工时学到的种植方法,就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多挣钱。”乔洪强自豪地说。

  雅河乡地处该县南部,在发展草莓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那里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是栽培草莓的绝佳地带。加之不断引种优质草莓品种,施用有机肥料,更是有效提升了草莓的外形和口感,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让该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

  探索永无止境。当地政府觉得,近年来,桓仁本地草莓日益受到丹东草莓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每年开春,大批草莓集中成熟,集中上市,地产草莓不仅在本地市场互相竞争,而且与省内外名牌草莓“撞车”,越来越缺少竞争优势。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今年,乡党委决定引导董船营村草莓种植户采用错峰种植方法,在保证绿色种植的前提下,精算草莓成熟时间,普遍将种植期提前,抢占市场先机。年初,董船营村4户村民从外地引进草莓苗冷冻技术和机械,邀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为的就是让本地草莓可以提前上市。

  在村民丁贵利家的草莓大棚里,他正在和妻子摘草莓,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今年我从十二月初就开始卖草莓,比往年足足提前了50多天,能多卖好几万元钱。”草莓刚上市时,一斤能卖到近50元钱,这让他比往年多收入5万多元。近段时间以来,他家的草莓除批发给县内各大超市外,还被源源不断地发往通化、集安等地,这让丁贵利一家人乐开了花。

  此外,农民还不断革新包装方式和保鲜技术,推出精品礼盒装,积极利用微信朋友圈和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让草莓“飞”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政策支持 合作社做品质导航

  据荒甸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在该村发展草莓产业的20多年时间里,县、乡两级政府对此项产业给予了充分支持。村干部帮助农民跑市场、买钢材、调地块,扶持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带领村民“走出去”,到省内草莓生产地区取经,开眼界、增信心;邀请技术专家为村民提供培训和指导,为在草莓基地建设草莓大棚的农民给予资金补贴。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农民们干劲儿越来越足。

  2009年5月,该村正式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在采购销售方面,合作社对草莓产业的发展进行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有效避免了相互压价、哄抬涨价等不良竞争现象,既保证了农户的效益,又创出了信誉。在引进品种、技术管理等方面,合作社着眼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草莓品种,集中培育“杏香”、“99”、“大赛”等市场前端品种。要求农民为草莓施农家肥,用蜜蜂授粉,采用生物技术杀虫,不喷洒任何农药和催熟剂,实施控温办法科学生产,实现草莓的无公害化,树立起当地草莓品牌形象。

  据统计,截至目前,雅河乡草莓生产面积已达到1170亩,发展草莓温室大棚502座,年产草莓2000余吨,总产值高达2058万元,全乡草莓产业从业人数1500余人。实实在在的数字充分证明了雅河草莓的实力。

  红红的草莓改变的不仅是当地农民的生活,还有精神面貌,发展产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乐观自信。村民王德贵告诉记者,农闲时,他就在草莓园打工,一个月能赚到2000多元,加上流转土地的钱,一年下来收入2万元丝毫不成问题。“现在守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回是不愁吃穿了。”王德贵说。

  小小草莓就这样化作农民的一张张笑脸,成为这个冬天里一幅妙不可言的美丽画卷。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