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传统的油锯不适应四川的丛生竹采伐,今年四川省宜宾市一家造纸厂出资30万元委托东莞某单位研发了“伐竹剪”,伐竹工人用它平均两秒就可搞定一根。
但这还远远不够,剪枝、打捆、破竹、开片、去黄等竹材加工的前端环节仍要大量依靠人工。12月20日,记者从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获悉,我省竹子精深加工的短板在于工艺和设备落后,提高机械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以竹代木加强设备研发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副主任李凤波介绍,我国木材资源贫乏,每年消耗木材5亿立方米,供需缺口约2.5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年产竹材15亿根,相当于230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量,但却有90%竹资源未被利用。“以竹代木,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重大举措。”李凤波认为。
但是,竹材加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人工的比例很高。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竹材加工产业一线工人月工资上涨近10倍,竹材加工企业工作环境差,务工人员不愿从事竹材加工,导致招工难。
“竹材加工产业优化升级,世界范围内无先例可循,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没有竹材和竹产业,我国无法从国外进口技术和设备,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孙正军说,“竹林加工综合利用水平待提高,需要大规模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装备,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待提高。”
工艺制约欠缺精深加工
对四川来说,竹加工工艺、设备的制约非常明显。
竹胶合板曾经红极一时,当时泸州、宜宾、自贡等地的胶合板厂家林立。但随着消费升级,该产品显得粗糙,用不了多久便起层剥落,逐渐被其它板材所代替。宜宾某厂毅然关停该生产线,转向竹原纤维的开发;井研县的一竹材加工厂则致力于用植物胶取代竹胶合板中的甲醇化学胶,打通国外市场。除了竹材,竹食品加工也有类似瓶颈。长宁县林业局项目办主任唐森强介绍,农户在山上把竹笋剥壳之后再运到厂里加工;过程一长,鲜竹笋的品质风味就受损。而浙江省安吉县已经可以在工厂自动去壳。
“下一步,长宁县新建、技改的工厂也会考虑优化工序和工艺。”唐森强说。
多措并举提高机械化水平
如何提升四川竹产业的机械化水平?
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工程师张宏亮介绍了当地的经验:在安吉,竹工机械被单独列为一个产业在发展,设备采购、研发列入了专门的林机补贴目录。他建议下一步可以在农机博览会之外,单列竹工机械设备展览会,促进竹工机械的研发、购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省积极购进了单独的破竹机、开片机以及整套生产线。一些竹材加工厂也因地制宜,在当地农机厂订制专业机具免费发给林农使用,工厂再从林农那里收购开好的竹片。我省刚刚印发的《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还提出,鼓励研发竹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支持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