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漂洋过海的科乐收,是一家早在2004年就走进中国农机市场的德国家族企业,它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收购“春雨”,在中国算是安了“家”。与其他外资企业相比,科乐收不仅是中国人眼中的外资企业,更是“春雨”品牌的新管理者。近几年,在农机市场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农机企业转行、倒闭比比皆是,但科乐收却逆势向上,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近日,“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等话题再一次热议农机圈。“农机装备产业升级时不我待,作为农机企业来讲,更多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科乐收农业机械贸易(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财务总裁林琼华说,“我是一个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从内向外看,我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农机装备水平在不断上升,逐步实现了技术突破,可以与某些国外产品相竞争。但无论是谁,企业的发展必须靠‘新鲜的血液’循环才能实现长足的进步。”在她口中的“新鲜血液”就是创新。林琼华说:“我们应该转变思路,从自身的强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而提升农机质量和高科技正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恰恰是科乐收产品所具备的特质。”
作为已经有13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科乐收的成功不在于只求短期的向好,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研发、求新。即便近年来国内外农机市场一片下滑,“低调、奢华”的科乐收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是选择在俄罗斯、中国纷纷建厂,集中“火力”研发新品。近日,科乐收亚洲区总裁欧丁博士这样形容道,“今年,欧洲部分地区的干旱以及德国百年罕见最干旱的夏天,的确影响了我们在该地区的业务,但欧洲其它地区的业务非常强劲,特别是英国受到即将到来的脱欧影响,市场表现极佳。而在中国,科乐收刚刚推出的DOMINATOR370多谷物联合收割机,更是集顶尖技术、巨额研发投入,让用户通过眼见为实看到它成为同类产品中的最好代表。尽管某些市场存在一些困难,但2018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历史新高。”创新,成为科乐收成功的不二法门。据了解,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财年里,科乐收营业收入预计可增长3%—4%,这一表现让人欣喜。
在中国,一贯“双品牌”经营的科乐收,又将让“混血”的春雨如何经受此次挑战?林琼华给出了答案。“在我国,农机技术的提升需要一段时间踏踏实实赶上去,因为毕竟是一个机械工程,需要有很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公司要研发一个新的产品需要很多年的时间,然后试用、改造、升级后才能真正成熟。作为‘春雨’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身处国内同质化以及价格战严重的环境中,但我认为应该向这些困难坚决说‘NO’!”
在她看来,低价竞争不但损坏了自己公司的必要支柱,更是将其推向深渊的加速器。“正如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生产联合收割机的企业有30多家,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4、5家,之所以生存下来也是因为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产品质量上。”她说,在价格上是不能低头的,一低头就没有足够的利润重新投入到新品的研发生产上。更重要的是,一个产品的好坏,并不能单纯地体现在产品质量上,还有一系列的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都是衡量高品质产品的重要标准。将科乐收最好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注入“春雨”,提升“春雨”品牌价值,是科乐收始终坚持的目标。尤其是2018年推出的拥有德国技术、在中国生产的12公斤的DOMINATOR370联合收割机的发布,更是证明了科乐收的决心。“中国是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但是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过剩等问题更是不可回避。相对短时间的阵痛都会有,咬着牙,挺下来,把关注点真正放在技术以及人工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是可以坚持下来的。”林琼华说道。
针对“对购买国内外农机产品一视同仁”等话题,林琼华也表示,要想促进国内外农机的发展和良性竞争,一方面要逐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真正做到产品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应该多多鼓励农资租赁,企业可通过此途径加大农机技术更新,提升产品可靠性,同时作为用户也可以提前享受先进农机带来的“快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机市场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