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国家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省,2014年至2018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5万多人,在创新机制、培育成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可是,同全国一样,在中原广袤的田野上,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谁来种地”这个疑问和忧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不过,即使城镇化率超过51%,农村转移劳动力接近3000万,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并不缺“身份”意义上的农民,缺的是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河南省是国家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省,2014年至2018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5万多人,在创新机制、培育成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职业”农民有哪些特点?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是如何培育出来的?
现代农业的耕耘者、播火者、引领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了回答“谁来种地”这个时代之问,河南省2014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以来,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平均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递增。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农业农村、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四路协同”完成。从对2017年农业农村系统培育的33793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分析,可以管窥一二。
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种养大户,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经营为主。
从受教育程度看,近六成为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从年龄结构看,46岁及以上的占44.15%,45岁及以下的占55.85%,其中35岁及以下的占26.55%,较之以往,开始出现年轻化趋势。
新型职业农民来自四面八方,有通过培育转观念长技能的在乡“老农”;有曾在城市打拼、市场经验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新农”;还有一批怀揣创业创新梦想的返乡大中专学生,是为“智农”,他们对政策、市场更加敏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把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传递到农业农村,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时代光彩。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说,农业往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叠加,比较效益低,不少人从城市的二三产业转移到农业,收益差距很大。“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的情怀、责任、担当令人触动,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在扮演着现代农业耕耘者、播火者、引领者的角色。”
以赵海为首的洛阳明拓新农人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研发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20%左右,产量提高10%。而一个大棚的物联网系统,卖价不过1万元。赵海说,不求从农民身上挣多少钱,“就想让高高在上的‘物联网’放下身段,让更多想做农业的人能够降低成本和风险”。
“四位一体”培育新农民
5年来,河南省已经探索建立一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制度。
那么,这些背负着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使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如何“批量生产”出来的呢?
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的培育制度勾勒出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复制”路径。
据介绍,各地以县为单位,把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从中遴选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以及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分类施策、精准培育。
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河南省实施“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模式,遴选建设各类培训机构301家、田间学校1460所、各类培育基地976个,建立了拥有5031名教师的培育师资库,形成了省市县145所农广校、涉农院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
一大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从培训中找到发展方向,实现华丽转身。
偃师市缑氏镇52岁的李中见种了20多年葡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上学习了“控产提质高效”理念后,他的一亩试验田比普通地能多收入4000多元,第二年他又多承包了70亩地。
不仅如此,河南省还组织专家教授、农技人员分类跟踪1万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因人制宜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创业创新孵化,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
希望的田野期待更精彩
目前,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三门峡、洛阳等4个示范市、65个示范县(市、区)整体推进。据不完全统计,由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2.9万家。培育工作不仅实现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共同发展,也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
但业内专家直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还不强,培育工作亟待转型升级。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返乡创业的女大学生赵昭建议,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认证、激励体系建立起来。这也是很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共同心声。
可以说,认定管理滞后、扶持政策难以有效落地是现阶段培育工作的两大“软肋”。
认定管理方面,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推动65个示范县(市、区)政府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评选认定办法,累计认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3.7万人,并颁发了证书。但这一数字与75万这个总数相比,相差甚远。
激励扶持方面,河南省分别创设了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金融保险服务、表彰奖励“四项并行”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也拿出了真金白银进行扶持。比如,许昌市建安区每年拿出400万元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租地资金1.5倍的贷款贴息补助。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认证仅仅是精神上的鼓励。
洛阳市农广校校长马会丽表示,认定一批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保险等方面的扶持,不断增强其荣誉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根据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22年,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要达到150万。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认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除了实行‘菜单式’精准培训、全程化跟踪服务外,还要从政策层面、社会层面上,对持证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更多支持、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沉下来、有事干、有钱赚、可持续,让新型职业农民真正成为一种有奔头且体面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