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变化影响本地蔬菜产销前景调查之一
连日来,北京市顺义区自产大路菜面临价格不断走低的窘境,尤其是靠单打独斗种菜的小散菜农,受伤最深。他们无论依靠菜贩上门,还是自己将菜运到集市上零售,即便已经自降菜价,也无法解决蔬菜滞销问题,导致大量蔬菜烂在地里。
商贩三天没上门,菜烂在地里
“自己种的小白菜,8毛一斤。”昨天(18日),顺义区高丽营镇西马各庄村农贸市场里,菜农袁军平卖力地吆喝。他说,他的老家在邯郸,两年前他以每棚3500元的价格租了3栋大棚。
在袁军平的3栋大棚中,种有菜心、小白菜、茼蒿等。“往年到了夏天菜价才是最低,冬天菜价通常会上涨。”袁军平说,去年冬天,菜价涨到了每公斤4元以上,虽然租地成本高了,但还能小赚一笔。今年冬季,菜价持续走低,再加上连续阴天,长期与袁军平合作的收购商已3天没来他家收菜了,大量的蔬菜就烂在地里。
“因为菜卖不出去,收购商已4天没给我结账了,以前都是一日一结。”为维持基本收入,袁军平只好将地里快要烂了的蔬菜挑出好的,每天下午自己拉到西马各庄市场和石门批发市场零售,“茼蒿去年这时候每公斤能卖9元,如今只能卖4元。”
袁军平只是在京郊种菜的小散菜农的一个代表,据记者了解,不仅在顺义,平谷、房山、延庆等其他区县同样遭遇如此境遇的小散菜农也不在少数。
要不是年龄大了,决不种菜
记者在调查中还获悉,将大棚租给袁军平的项春生,其实不是顺义本地人,而是河南三门峡人。2012年初,老项从老家来到西马各庄村,以每亩3000元的价格从当地村民中流转了55亩地, 投资200万建成40栋大棚,再以每栋大棚3500元的价格租给其他外来菜农。今年,项春生将大棚租金涨到了4000元。袁军平算了笔账,每栋棚一个冬季的蔬菜产量是1000多公斤。如茼蒿,每棚才卖1400元,除去租金、种子、化肥、农药、水电费和人工费,就得亏本。
老袁表示,如今种地尤其是按照常规种大路菜,真的很难挣钱了。如果不是他自己年龄大了,决不选择种菜,而是搞别的行业。
菜贩收菜“论堆撮”,看走眼就得赔
地头菜滞销,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菜价如何?记者走进北京新发地市场探访。一位长期做收菜生意的邵姓菜贩告诉记者:“批发市场的菜价也不咋地,最近持续走低。”该菜贩说,比如通州的生菜、房山的菜心,他给菜农的价不再按重量收菜,而是整棚包收,每棚1000至2000元不等。即便如此,他将菜运到新发地出售,除去成本,每棚利润不过百元。
邵姓菜贩说:“菜农叫苦,我们也挣不到钱。整棚收菜,就像‘论堆撮’,稍微看走眼,就得赔钱。”
新发地市场统计部主任刘通解释称,今年菜价比去年低。以小白菜为例,去年同期小白菜每公斤能卖到7元,而最近基本维持在3.5元至4.8元之间。菜价下跌的主因是,全国各地蔬菜迎来大丰收,新发地市场的菜主要来自河北、山东、内蒙、海南等外埠,本地的菜占比不足一成,不成规模的散户种菜,很容易受到菜价变化影响。另外,北京地区劳动力、农资、土地租金等成本远高于外埠,同样的菜卖同样的价,本地菜很难拼过外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