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国内玉米行情全面回暖,上行空间动力不足,但下行亦无空间。预计后期,国内玉米价格将稳步上涨并在一定价格区间内震荡,大幅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极低。
东北启动临储收购全面进入政策市
11月起东北临储陆续启动,拉开了产区玉米价格止跌企稳的序幕。在临储收购的前期由于软硬件设施尚未完善,开库收购的仓库较少,玉米开库收购数量也相对有限,一期临储仅收购43.86万吨;但随着相关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开库收购的仓库陆续增加,玉米开库收购的数量也随之大幅提高,截至11月25日,东北产区临储累计收购量为1710万吨,单周收购即达620万吨。玉米价格也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而稳步提升,全面进入政策市。
华北粮价呈现“报复性”上涨
11月份,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终触底反弹并阶段性出现“报复性”上涨。由于前期华北地区秋收落幕,市场供应持续增加,以及对后市预期不佳,深加工企业谨慎采购,导致华北粮价一路走低,尤其是河南地区,价格跌至1600-1620元/吨成为华北地区的价格洼地,一度创下玉米价格新低。据市场信息,至月末,山东济宁收购价在1880-190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80-190元/吨,潍坊收购价在1900-192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60-190元/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在1840-186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20元/吨;河南安阳玉米在1820-186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20-240元/吨。
销区及港口原粮“水涨船高”
11月以来,南方销区原粮采购受整个玉米产区价格上涨影响,收购价格也随即水涨船高,与此同时采购重心也在发生微妙变化,本月上旬华北地区质优价廉的玉米依旧是南方销区青睐的粮源主体,但随着中下旬华北粮价触底反弹并一度形成“报复性”上涨态势,缩小了华北与东北地区价格差,月末与东北产区价格已基本持平,华北地区逐步丧失其价格优势,南方的饲料养殖企业采购重心逐步转向东北产区。南北港口的玉米价格基本上追随产销区的价格走势。
深加工企业强弱分化明显 10月中旬,吉林省发布补贴政策,对竞拍出库(年底前)并自用加工的国家临储玉米和省级储备轮换玉米提供350元/吨的价格补贴,该政策至年底前会对市场有利多影响,重要的是随着临储收购的全面展开和天气因素的双提振效应,玉米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带动淀粉行情走势坚挺。淀粉企业库存偏低,短期仍有支撑。酒精的弱势却依旧持续,各地酒精价格周比下跌100元/吨左右,需求偏弱仍旧是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酒精企业库存偏高,出货受到抑制,仍具下行空间。
进口玉米呈下滑趋势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10月份我国进口玉米4.29万吨,环比下降74.73%,同比下降62.45%。未完税进口成本为344.07美元/吨。其中从老挝进口2.86万吨,保加利亚0.72万吨,美国0.36万吨,缅甸0.33万吨。
1-10月份累计进口458万吨,同比增长165%。目前2015年的玉米配额基本用完,后期仅剩零星玉米到港,预计2015年1-12月进口玉米460万吨,同比增长77%。始于10月的2015/16年度玉米进口主要依靠2016年的进口配额,受私营进口配额的限制,预计2015/16年度进口玉米300万吨,同比下降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