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主产区新麦上市时点渐趋临近,市场主体对陈小麦的购销兴趣将逐步转移至新小麦收购市场,预计后期天气及政策将决定国内主产区新麦价格运行空间,政策价仍将是价格“天花板”,价格将进一步反映麦市供需关系。
陈麦高位运行时间空间缩窄
2004~2014年,国内小麦总产从9195万吨增加到1.3亿吨,增产3805万吨;2006~2015年小麦产量连续超过1亿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小麦产量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小麦总产量1.3亿吨,同比增长3.32%。国内小麦连续12年丰产使得其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而近年来制粉需求增速放缓,加之饲用需求大幅下降,使得国内麦市供需总量趋于宽松。
主产区托市收购的连年启动,导致国内麦市库存中政策性粮源占比明显增加。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以来,2006~2015年(除2011年主产区未启动托市),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6个小麦主产区全部或部分启动托市收购,累计收购托市小麦数量占其间小麦产量的22%左右。
由于国家临储小麦价高,导致其去库存进程缓慢。截至5月上旬,国家临储小麦(含2015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为3856万~3956万吨,同比高1889万~1989万吨。其中,江苏地区816万吨,同比高494万吨;安徽地区918万吨,同比高371万吨;河南地区1831万吨,同比高881万吨;湖北地区200万吨,同比高54万吨。
国内流通市场粮源数量阶段性同比大降,有力支撑国内陈麦市场行情高位运行。截至5月上旬,国内主产区2015年产普通陈小麦市场价格整体运行于2400~2600元/吨,加工需求疲软以及新麦上市时点趋近,使得陈小麦高位运行的时间及空间明显缩窄。
政策价仍将是麦市“天花板”
2015年夏粮收购自5月26日主产区相继启动托市,至9月30日托市收购结束,政策支撑作用明显弱化,“买方”市场氛围浓厚,市场化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不高,购销活跃度同比下降,市场价持续低位运行。2015年托市小麦收购数量2079万吨,比上年减少455万吨,降幅17.96%。
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对于粮源投放结构、拍卖底价是否调整,以及2017年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预期,均将对市场化收购力度产生影响。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市场价与政策价仍将并存,政策价仍将是新麦收购价格的“天花板”。
饲料粮价弱拉低替代成本
2015年由于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行,且大麦、高粱等替代品进口势头强劲,饲料加工企业对小麦即便是低价的不完善粒超标小麦采购积极性也不高。新小麦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流通市场粮源数量下降速度缓慢,大量粮源滞留在流通市场,尤其是质差小麦数量难以有效下降,减缓了托市收购进度。目前国内主产区新麦生长步入关键期,天气对新麦的产量、质量影响成为市场主体关注的焦点。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受强厄尔尼诺影响,预计2016年小麦赤霉病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将明显重于常年。目前国内主产区小麦个体偏弱,群体相对不足,长势难以企及去年同期,这种情况在河南、江苏等省份表现尤为明显。
后期天气若不出现重大变化,在新麦产量、质量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小麦难有饲用替代空间;若出现异常天气,则质差小麦因难以满足制粉需求,且饲料粮价格处于低位,市场价格将明显下跌,以流入饲料加工企业,天气因素将决定国内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的市场底部。
价格将进一步反映供需关系
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预计,今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冬小麦苗情不如去年。2016年我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3010万吨,同比略减10万吨左右,可能出现自2004年至今12年来的首次减产。
内外价差处于高位及下游成本难以有效传导所形成的价格仍处于高地,库存数量高企以及产量增长大于需求消耗所形成的仓容压力,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品质提升以及重产量轻质量所形成的品种结构矛盾,使得今年夏粮收购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买方”市场氛围将较浓厚,天气因素对新麦产量、质量的影响以及政策执行力度对夏粮收购形势的影响较大,市场价与政策价的价差或将明显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