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季度已经结束,业内专家对农药市场的长期观察后得出结论,2017年农药市场整体仍将维持去年的形式,最终将惨淡收场,这其中主要受到粮食价格下跌、产能过剩、需求减少和缺乏创新等因素制约。
近年来我国农药进出口形势疲软,2015年,我国农药生产374.1万吨,出口150.9万吨(出口量占我国农药产量约40%),出口金额72.83亿美元,同比2014年下降8.06%和16.87%;2015年,进口农药数量为5.8万吨,金额6.8亿美元,分别比2014年减少14.2%和8.9%,出现了农药进出口双双下降的局面。
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农药出口109.98万吨,出口额45.12亿美元,同比下降15%和27%;这是继2015年农药出口量下降8.06%后,今年销量再降15%,说明外需增长依然低迷。
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表示,严重的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和经营管理混乱等问题,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专家表示,农药行业未来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农药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全程农化服务理念,延伸农药企业产业链,这是农药企业“突出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增加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国应大力发展生物农药,为农民种植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提供保障。
根据全国31个省级植保系统初步预测统计分析,2017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商品量)预计为92万吨,折百量为近30万吨,将比2016年减少2%左右。需求量在1万吨以上的品种有(按降序排列):草甘膦、敌敌畏、乙草胺、硫酸铜、多菌灵、莠去津。与2016年相比,2017年需求在1万吨以上的农药品种将减少。农药零增长行动将促进农药产品向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的方向转化,以价格优势主导的低效农药将逐步淡出市场。在国家大力发展绿色防控的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生物农药使用将会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