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本地叶菜价格高的问题,与本地叶菜能否稳定均衡供应、充足供应有关,也与旧有流通模式有关,如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模式落后、流通效率低下、市场竞争不充分等。
为畅通“菜篮子”生产基地与市场流通渠道、“菜篮子”产品与消费者流通渠道,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对“菜篮子”产品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全面解决当前海口蔬菜等“菜篮子”产品在流通环节存在的“流通环节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不通”两大问题,日前,海口市政府召开第四次“菜篮子”联席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海口市“菜篮子”流通优化建设工程细化实施方案(试行)》(下称“试行方案”)。
海口市商务局局长符明全认为,“试行方案”从开拓直供直销、引导加工配送、培育新型零售业态着手,建设精细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的新型流通模式,进而控制流通环节多加价高问题,使“菜篮子”蔬菜稳定于目标管理价格波动合理区间,有望真正减轻市民的“菜篮子”负担。
海南蔬菜均价高出全国约15%
海南的菜价到底有多高?不同的调查时间、方法会有不同结果。
5月7日,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龙生和海南省物价局副局长董德标,作客人民网海南视窗、海南省人民政府网联合主办的《问政》栏目。董德标介绍,从2012年、2013年、2014年的数据来看,海南的蔬菜均价比全国高出13%到15%。
“与北上广相比,我们比北京上海略高一点,但是比广州肯定是低的。”董德标认为,菜价高、物价高其实是相对的,这是根据我们的收入消费支出比例来看。因为海南的物价总体偏高一些,收入水平在全国还处在平均水平以下,所以显得消费的压力大一些。
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历两次价格快速上涨时期。第一个阶段在建省之后的1993年-1994年,CPI上涨24%-26%,第二个阶段在2010年-2011年,CPI上涨4%-6%。蔬菜价格自2012年以来一直稳定在3块钱多一点,这是19种蔬菜的均价。大家觉得菜价贵,是因为我们均价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我们城乡居民收入这几年尽管也快速上涨,但是毕竟我们是边远欠发达地区。
董德标介绍,相关机构曾针对海口做过调查,对于教师、公务员这个阶层,他们“菜篮子”支出人均每月达到1000元,工资收入也就是4000元左右,25%到30%的工资还是要用在吃上面。低收入家庭的工资收入一半以上要用来买菜吃饭,确实存在压力。
李龙生也认为,海南的菜价在全国比较高是事实。海南每一年菜价的平均值都比上一年要高出10%到20%,但2014年菜价应该是一个转折点,商务跟物价部门监测数据同时显示,2014年平均菜价跟2013年同期相比没有上涨,这是建省之后第一次出现菜价和上年同期比没有上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流通环节梗塞”等推动菜价高
海南的菜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董德标认为,海南的菜价高,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客观方面,海南处在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孤岛,远离大市场,物流成本很高。热带气候对于旅游观光是一个旅游资源,但夏季高温阴雨天气使种菜收入很低。散户不种,规模性企业也不愿意种。海南是旅游目的地,去年旅游过夜人数已经突破4000万,旅游人口的消费能力比较强,直接带动了物价的上涨。
主观方面,一些市县政府对于菜篮子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心城镇、城市周边传统的蔬菜基地基本上被改成房地产建设了。其次就是在管理方面,海南这几年也建了不少基地和大棚,到了夏季可能撂荒的多。大棚基地不种叶菜,种冬季瓜菜的品种。在资金投入方面也有不足,如规定价格调节基金不低于30%要用于菜篮子建设,但是投入没有到位。要求整合涉农资金,集中资金来投入,但是现在也比较分散。总体来说,就是主观方面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
从物价部门掌握的数据情况来看,如果是散户种植,每斤菜成本一般是在8毛到1块钱左右,如果每斤菜可以卖到这个价格,农户基本上可以保本。规模化的企业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基地的水、电、路、大棚、田头冷库等等,每斤菜成本为1.5元甚至2元。高端大棚每亩投入10多万元建设,菜价低于2块钱可能没有办法种。
他分析说,从流通的成本上看,本地菜批发的成本每斤大概3毛钱到4毛钱之间,1斤菜批发成本三四毛钱,进入农贸市场环节成本七八毛,这样流通环节每斤菜的固定成本不能少于1块钱。岛外进来的菜成本更高,云南到海南1吨蔬菜直接费用600块钱以上,还有预冷的费用和保温盒包装的费用,岛外蔬菜进岛每斤成本不低于1.2元。这样算来,云南每斤菜1块钱,拉到海南来卖成本不低于2.2元,再加上各个环节的收益,菜价大体要达到两三块钱。
他分析说,本地菜上市大概是三到四个环节,外地菜大概四到五个环节,夏季70%靠外地菜,所以物流成本、预冷的成本,这一块跟内地比偏高了。海口每个摊位每天卖两三百斤,固定费用很高。实际上,每个环节没有很高的利润,但是每个环节加起来中间成本很高。另外,各个环节损耗也比较大,现在没有集中配送,没有冷链物流,每个环节的损耗为20%到30%,经过各个环节损耗,消费者买到手可能只有40%到50%。
李龙生认为,从流通环节看,海南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流通成本高,其中包括运输的成本、包装的成本、冷链的成本及人工成本等;从零售终端来看,农贸市场的摊位费较高等一系列因素,推高了海南的菜价。
优化流通降过高菜价
日前,海口市政府召开第四次“菜篮子”联席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试行方案”。符明全介绍,“试行方案”在“菜篮子”基地蔬菜充足供应、稳定供应、均衡供应的情况下,在全市范围内设置海口市“菜篮子”蔬菜销售摊位(专区、点),以及电子商务方式销售“菜篮子”蔬菜,充分发挥蔬菜加工配送体系作用。
以“菜篮子”蔬菜监测、储备、投放、调运“四位一体”体系为保障,在“试行方案”出台3个月后,争取实现“菜篮子”蔬菜日销售量达到50吨。2015年底,争取实现日销售量达到100吨,且“菜篮子”蔬菜品种价格控制在目标价格的合理涨幅内,基本满足市民对肉蛋菜等农产品日益增长的新鲜、便宜、安全、便捷、多样的消费需求,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坚决把过高的菜价降下来,让市民吃上放心菜、便宜菜”的目标要求。
“试行方案”印发实施后3个月内,海口计划在5个农贸市场设置24个“菜篮子”蔬菜销售摊位,在5个连锁便利店、18个超市门店、24个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设置“菜篮子”蔬菜销售专区,设置19个“菜篮子”蔬菜便民流动销售点,设置30个“菜篮子”蔬菜社区销售点,鼓励引导农产品现代流通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加工配送中心积极承担蔬菜分拨配送任务。项目建成后,“菜篮子”蔬菜销售渠道日销售量力争完成50吨。
全年计划在33个以上的农贸市场设置172个“菜篮子”蔬菜销售摊位,在10个以上连锁便利店、32个超市门店、24个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设置“菜篮子”蔬菜销售专区,设置19个“菜篮子”蔬菜便民流动销售点,设置100个以上的“菜篮子”蔬菜社区销售点,建成2个以上全链条覆盖的“菜篮子”蔬菜加工配送项目,引导不少于4家生鲜电商企业参与“菜篮子”流通工程,完成11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新建2个农贸市场,启动规划建设2个大中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项目建成后,“菜篮子”蔬菜销售渠道日销售量力争完成100吨。
建“四位一体”供应保障体系
“试行方案”中,“菜篮子”蔬菜监测、储备、投放、调运“四位一体”体系是基本保障。符明全介绍,“四位一体”体系核心内容,是对“菜篮子”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进行市场监测、应急储备、应急投放、岛内外调运。
监测方面,主要与当地商务部门合作,在省内外蔬菜产地地头集散中心和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建立蔬菜运行情况监测点,监测当地蔬菜供应及价格变化情况,针对蔬菜生产销售运行情况的异常波动,做到提前预警、及时研判、及时启动预案、应急调控防范。
在本地“菜篮子”基地蔬菜生产供大于求、超过本地市场容量时,通过政府扶持,组织流通企业利用自有冷库收储“菜篮子”基地蔬菜,减缓市场投放量,稳定生产价格,保护生产企业和菜农的利益。蔬菜应急储备时间不超过15天,一年不超过6次。同时,组织批发运销企业和加工配送企业,向岛内其他市县及岛外销售本地出产的蔬菜,一来解决滞销问题,二来拓展渠道推动本地蔬菜外销。由于叶菜难于储备,且储备期短,由财政局和金融办牵头,该项工作逐步过渡到运用金融保险的方式为种植户提供保障,政府给予部分保险费用补贴。
在蔬菜脱销或价格大幅上涨时,启动市场投放工作,组织批发市场、运销商、配送企业从本地或者外地“菜篮子”生产基地采购调运价格适中的蔬菜,利用不断建设、逐步扩大覆盖城区主要区域的“菜篮子”蔬菜五种末端销售网点,向市民投放销售新鲜、便宜、安全、便捷、多样的“菜篮子”蔬菜等农产品,实现保障供应、稳定菜价的目标。
此外,因自然灾害、生产条件等因素影响,在我市“菜篮子”生产基地出产的蔬菜出现供不应求或地头集散中心供应价格过高时,组织批发市场、运销商和配送企业从外地蔬菜产地采购调运价格适中的蔬菜供应本地市场,在我市“菜篮子”基地蔬菜供大于求或者具备向外销售能力时,畅通外销渠道,保障“菜篮子”基地企业和菜农利益。
海口市“菜篮子”流通优化建设工程,是市政府“菜篮子”建设工程的重要子工程。符明全介绍,海口市“菜篮子”流通优化建设工程是针对流通环节存在的“流通环节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不通”两大问题,综合了历年研究和各地实践的一次蔬菜流通领域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还有待市民多支持、监督、理解并提出宝贵意见,海口市会及时评估总结,优化完善,最终实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