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地方,农业的发展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中水因地处温和半干旱河谷地带,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的独特特征。
全镇境内呈立体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年均降雨量886.4毫米,全年无霜期194天,年日照总时数1436小时,小区气候明显,使得该镇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产品不仅品种多,产量高,而且品质优。其中,紫皮大蒜是中水镇特色果蔬中的一张名片,被称为“中国紫蒜之乡”。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紫皮大蒜种植,成立了紫皮大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4100人,建成库容1200吨冷库一个。
2014年,该镇投入大蒜基地专项扶贫资金63万元,覆盖该镇前河、新光、新街、中河四个行政村840户、3656人(其中贫困农户151户、700人)。现已建成核心区示范基地3000亩,种植规模近6000余亩,产值过亿元。
中水大蒜种植历史悠久,由于该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每一个大蒜品种引到中水种植2到3年后,其表皮都会自然变为紫色,且蒜头颗粒饱满,香味浓厚,口感好,皮薄肉脆,形成当地独有的大蒜品种“中水紫皮大蒜”。
早在2005年4月12日,贵州省农业厅就组织专家组到中水镇前河村对紫皮大蒜进行现场验收,测定紫皮大蒜亩产蒜薹2164.3千克,亩产蒜头2300公斤,论证了中水紫皮大蒜属于蒜薹、蒜头双高产品种,打破了原全国最高纪录,现已通过省工商局注册商标。
目前,该镇已形成以大蒜、辣椒、莴笋等优质蔬菜为主体的万亩蔬菜基地15000亩,其中以大蒜种植为主,相对连片的核心区6000亩,而紫皮大蒜种植不影响蔬菜和玉米种植,一年可以种植三茬,亩产值2万元以上,总产值1.46亿元,已超过该镇烤烟产值。
2010年7月,中水前河果蔬专业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库容量1200吨的果蔬冷库,为大蒜及其他蔬菜的市场调节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了菜农的稳定收入。
同时,该镇在毕节市农委的帮助下制定了《威宁县中水大蒜产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还将通过招商引资农业企业及争取各级各业务部门的扶持,建设集大蒜试验、示范、种植、加工销售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紫皮大蒜产业园。
目前,该镇以前河、中河、新光、新街四个村为核心基地进行集中规模化运作,带动了烽火、花桥、正山、泉山、上寨、友光、建山等村。未来三年,将通过走规模化、产业化、精深加工化、多品牌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建成全镇10000亩规模的紫皮大蒜生产基地,把中水镇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紫蒜之乡”,让区域内的蒜农迅速走上小康路。并计划在大蒜、辣椒、早熟蔬菜形成规模时,引进建设泡蒜薹、泡蒜头、泡椒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中水紫皮大蒜种植效益显著,据统计,蒜薹平均亩产达2164.3千克,按历年均价5.4元每千克计算,亩产值达11687元;蒜头平均亩产达1600千克,按历年均价6元每千克计算,亩产值达9600元。合计年亩产值为两万余元。蒜农经济收入增加明显,发展势头强劲。
如今,中水镇因地制宜,积极引导适宜种植紫皮大蒜的区域开展集中连片种植,着力做大做响“紫皮大蒜”产业,大蒜种植持续升温,市场销售持续良好,既富了农民的“钱袋子”,又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我们深信,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勤劳的中水人民,扩大紫皮大蒜的种植规模,打造紫皮大蒜的优质品牌一定能在中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