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果价较去年跌了三成
四毛钱一斤的西瓜、两块钱一斤的油桃、三块钱一斤的葡萄……在去年“想都不敢想”的价格,今年市场上比比皆是,而像蓝莓这样的精品水果价格也直线下降。这个夏季,大家对水果最直观的感受是:价格普遍便宜了。
记者走访了合肥市内多家超市与水果零售摊点后发现,今夏瓜类、桃类等水果价格相对于去年,下降了三成。
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水果部负责人沈超肯定了这一说法。他拿出了该市场近两月的价格监控数据:6月份大宗果品量增价跌,其中西瓜(1.1元/斤),同比下跌15%;桃子(2.0元/斤)、葡萄(5.5元/斤),同比下跌近30%;7月份跌幅减缓,桃子(2元/斤)、葡萄(3.5元/斤),同比下跌20%。
今年水果在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走低。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7月初以来,监测水果全国价格均呈下降走势。目前全国水果价格明显低于去年同期,该系统监测的6种水果价格同比降幅在4.3%到26%之间。
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可以大饱口福,但对于许多果农来说,今年却是一个“伤心年”。砀山县李庄镇蒋楼村瓜农张玉昌说,今年全村西瓜大丰收,往年每斤最便宜也得1.2元左右的西瓜,今年竟然四五毛钱一斤也卖不出去。萧县黄口镇、灵璧县渔沟镇、肥西县花岗镇陶店村的西瓜种植户也都面临同样的困境。
跟风扩种导致供大于求
据调查,量多价跌是今年水果出现价低难卖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年在阜阳瑶海水果批发市场从事水果销售的万师傅认为,今年果价偏低的主要因为赶上了水果“大年”:“今年是多种水果的产量大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各类水果大都丰产,一般来说,水果丰收不增收是市场惯例。而一些小品种精品水果,在多年的市场培育后,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产量也比前两年增长不少,因此水果今年整体价格均有所下降。”
记者了解到,今夏水果降价,在内地各大城市均有发生,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产业背后的变迁趋势——水果产业链面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今年滞销最严重的几种水果,几乎无一例外出现了大规模扩种的现象。
“行情好,大家都抢着扩大种植面积。价格高涨农民获利多,获利之后就将种植面积扩大,种的人也多起来。可是面积扩大了,产量增加了,行情却急转直下。”芜湖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果农的亏本滞销,除了技术原因,多与跟风种植有关。其二,现在水果等农产品运输开通了绿色通道,但汽油费、手续费、人力费导致成本依然很高,水果的零售价那样便宜,拉一趟货不但赚不了多少,甚至还会赔钱,所以客商就不会来。时令水果的销售半径越小,成本则越小,反之则越大。
种植前需科学论证
不过,果农们也并非个个不顺,同样种油桃、西瓜,有的愁也有的笑,其中不乏“稳产”、“稳收”的例子。
“今年我家油桃收成还算可以,平均亩产在2000斤左右,每斤卖2.5元,毛收入达60万元。”天长市冶山镇草洲村农民张献国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在今年全国油桃普遍滞销的大环境下,他家油桃因不施化肥,全部用农家肥,个大甜脆,卖上了好价钱。
而在砀山县西南门镇,由于黄桃的品种差异,行情较油桃和毛桃来说稳定许多。“整个7月份价格跳动不算大,基本稳定在0.8—1.5元/斤,收购情况也挺好。”当地种植户周晓生说。可见,有特色、高品质水果依然有出路。客户消费结构正在改变,不推陈出新,一味增加产量显然是下下之策。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解决果农户面临的滞销难题,时常有爱心人士发动线上线下力量,伸出援助之手。专家表示,在鼓励“爱心行动”的同时,更需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利用“有形之手”做好信息服务、产业规划等工作。
其次,要鼓励水果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利润空间,多加工一些诸如水果脆片、水果醋、水果酒等产品,既能缓解水果的冷储压力,又拉动了水果的日常消费。
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种植前的合理规划,加之以差异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省农委有关专家表示:“如果在种植前经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那肯定能避免滞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