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育苗,培育壮苗。
(1)适时播种
中原地区最佳播期是10月15-22日,豫南适当晚播,一般在10月17-22日,豫北一般在10月15-20日。
(2)嫁接育苗
越冬西葫芦嫁接有如下优势:①增加植株抗寒能力;②根系发达,吸水肥能力强;③延长生育期;④结瓜早,防早衰。
西葫芦嫁接成败的关键是:使砧木和接穗同时出土,高低一致,具体做法是:砧木和接穗在播种前晒种,增强发芽势。砧木(云南黑籽南瓜)比接穗(西葫芦)提前36小时催芽,催芽温度第一天控制在33℃,第二天控制在30℃;西葫芦以28℃左右为妥。播种前浇足苗床水,砧木和接穗均按3厘米×3厘米摆播,西葫芦覆土2.5厘米,南瓜覆土3厘米。播种后注意观察出苗情况,进行温度调节。待砧、穗苗子叶呈“V”字形时是嫁接最好时期。苗子过大,砧穗下胚轴形成空腔不利嫁接成活,即便成活也生长不良。
(3)培育壮苗
嫁接后移植营养钵内。营养钵必须提前浇透底水,接后放置苗床内扣小拱棚,尽量见光,中午以叶子不萎蔫为准。控制嫁接后的环境温度,对于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接穗下胚轴伸长和培育壮苗十分重要。嫁接后白天温度20~25℃,夜间温度第一天18℃。第二天16℃,第三天14℃,以后逐渐加大昼夜温差并注意通风炼苗。嫁接后3天拆除拱棚,9~10天断西葫芦根,三叶一心时定植。
2.定植
(1)适时定植,合理密植
嫁接苗育成三叶一心时要及时定植。过早过晚定植都影响产量和效益。根据土质,定植前10天左右浇大水造底墒,后中耕细耧。定植时按130厘米一带,大行80米,小行50厘米,株距47厘米,大小行内挖土埋坨。定植后浇透定植水,土壤墒情适宜时及时中耕。每行培成小高拢以备盖膜后暗灌,为防止滴水存水塌膜,可以在膜下用细枝条拱起支撑,拱高10厘米使滴水分流两边,定植后视墒情深锄几遍,促使深扎根。
(2)促控结合,精细管理
西葫芦定植后缓苗期以促为主,以较高的温度促使地温回升,以利扎根,白天超30℃放风,夜温17~20℃。缓苗后白天超25℃放风,夜温15~10℃,不低于8℃,着重促根控秧防止徒长。进入结果期,白天27℃放风,夜间16~12℃。元月份28℃放风,以利白天贮热。根据西葫芦长势进行合理促控,有以下措施:
①子叶比较圆、叶柄长是徒长表现,应降夜温控徒长,如塑料膜透光差。应及时擦膜。
②根据植株长势决定根瓜去留:长势偏旺的涂抹激素。促进坐瓜控制旺长;长势偏弱的植株,及早疏去根瓜,加强营养生长。
③坐瓜后偏旺的植株用10毫克/千克的多效唑处理。
④冬季雄花少,花粉质量也差,应使用激素保花保果,用2,4-D50毫克/千克加500毫克/千克的速克灵涂抹花柱基部和果柄,促进坐瓜。中后期雄花出现,最好进行人工授粉以减少灰霉病危害。
⑤西葫芦在冬季环境条件下雌花多,化瓜多,应疏去多余雌花,集中养分利于幼瓜发育。
⑥打掉下部老叶,以利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
(3)其他田间管理
①西葫芦生长期应及时吊蔓,吊法同黄瓜。
②涂抹激素强制坐瓜。
③追肥应结合浇水,化肥以硝铵为主,结合磷酸二氢钾冲施,每次每667平方米施硝酸铵20千克,磷酸二氢钾5千克。有机肥以腐熟鸡粪稀释后冲施,每次每667平方米施鸡粪200千克。3月初开深沟埋腐熟饼肥,每667平方米施饼肥150千克+复合肥16千克,施后浇水。
④浇水应根据植株长势、天气晴阴、土壤墒情及土质情况而定。需要浇时晴天浇阴天不浇,沙土勤浇粘土少浇,植株叶色发暗浇,发亮不浇,近期有雨雪不浇,近期是晴天浇,根据季节变化掌握浇水次数。
⑤擦棚膜十分重要,每天早晨拉苫后把棚膜普遍擦一遍,使棚膜经常处于清洁,改善透光状况。
⑥西葫芦进入结果期后,333平方米棚每天用“农大”牌气肥1千克,抗病、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可增产30%左右,且白粉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⑦阴雨雪天注意管理,阴天短时放风,避免气害。雪天应及时扒雪,提前放苫,提高夜温,夜间下雪应注意雪大压塌棚,早晨清理积雪拉苫见光。
病虫害防治
(1)温室白粉虱。用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300毫升拌锯沫1.5千克,置炭火中熏棚杀死白粉虱成虫。幼虫用10%朴虱灵1000倍防治。
(2)白粉病。西葫芦从苗期到拉秧均能发病,尤其是后期病重,用42%粉必清160~200倍液防治效果显著,并且可兼治蚜虫。
(3)灰霉病。通过技术措施降低棚内湿度,药剂防治用50%速克灵1200倍液,65%硫菌霉威1000倍液交替使用。阴天用30%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380克防治。
(4)病毒病。越冬茬西葫芦病毒很少,有些细蕨叶现象是药害或激素害。防治病毒病用“绿宝牌”病毒灵每包对水50千克防治。也可用鲜奶100倍+磷酸二氢钾250倍+肥皂8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