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于牛、羊及其他家畜的体外寄生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蜱、蠕形蚤、羊虱蝇、虱、毛虱和羽虱及虻等。
病体特征。现分别将各种虫体的形态列举如下:
一、蜱(硬蜱):蜱的种类很多,形态大致相似,都是一种吸血的外寄生虫。蜱的头、胸、腹融合在一起,体呈圆形或椭圆形,长约5-6毫米,宽约3-5毫米。雌虫吸血后,能扩大到长约16毫米,宽约10毫米。体表护有坚韧的角质膜,形成一硬壳,通称背甲。蜱虫腹面伸出四对肢。肢分六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前跗节、跗节。每肢的末端有爪垫及二个爪,以利移动或固着。腹面后三分之一处有肛门。第二对肢的平行线上有生殖孔,第四对肢后有呼吸孔。有的蜱在第二对肢后尚有眼。
蜱的假头(口器)由假头基部(口器基底)、一个口下器(吸管)、一对螯肢(上颚)、及一对脚须(触须)所构成。假头基部呈四角形或六角形。这一特征对蜱的鉴别也很有用。螯肢能运动,顶端具有两个螯肢钩,借以切裂皮肤。口下器表面具有尖锐向后的小齿,依此能牢固地固着在皮肤上。脚须分四节,是螯肢及口下器的掩护物。脚须的大小对蜱的鉴别亦很有帮助。此外,蜱的躯体有分枝的肠管和两个球形的唾液腺以及生殖器和精神系等。
蜱的发育须经四个阶段:即卵、幼虫、稚虫、成虫。蜱的雌雄成虫在宿主体上交配后,雄虫即死亡,雌虫吸饱血液后,离开宿主落到地上,钻入隐蔽的地方,如墙壁、石下、草木茎叶等处,经过1-4周开始产卵。卵呈椭圆形,黄褐色或淡红色,长约0.5毫米。每一雌虫可产卵数千,产卵后死亡。卵经过一段时间孵化为幼虫。幼虫有肢三对,无呼吸孔和生殖孔。幼虫侵袭家畜后,吸家畜的血,再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脱皮,变为幼虫。稚虫较幼虫大,有肢四对,有呼吸孔,但无生殖孔。稚虫需吸血,然后再蜕皮,变为虫。
自然条件下,多数蜱在牧场上侵袭家畜。它们经常留居土壤表面,爬到草上和灌木丛的尖端,以待侵袭通过的动物。
在蜱的发育过程中要进行三次吸血――幼虫、稚虫和成虫。根据蜱的发育过程及吸血方法,可将蜱分为三类:
1、一宿主蜱。在一个动物身上完成其全部发育过程(幼虫、稚虫、成虫)。
2、二宿主蜱。幼虫侵袭动物吸血后即在该动物体上发育为稚虫,稚虫吸血后落地变为成虫。成虫另觅其他动物。
3、三宿主蜱。幼虫吸血后落地,发育为稚虫。稚虫侵袭新的动物吸血后再落地,发育为成虫,成虫再侵袭新的动物吸血。即在发育的三个阶段需三易宿主。
蜱侵袭宿主后,由于对皮肤机械性损伤造成的剧痒和创痛,可使家畜骚扰不安;另外,在吸血的同时将毒素随唾液注入宿主体内,对宿主机体造成毒害。这种损伤和毒害在虫体大量、长期寄生时,可引起家畜体质衰弱、发育不良、毛皮质量低劣以及产生乳量下降等。
蜱是家畜各种血孢子虫病的传播者。此外,尚能传播病毒性疾病,如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羊虱毒病、羊假眩晕病等。
二、蠕形蚤:寄生于牛、羊身上的跳蚤,称为蠕形蚤。蠕形蚤虫体分头、胸、腹三部。雄虫体小,左右扁平、迅速增大,有时比黄豆还大,呈卵圆形,色深灰。寄生家畜体表后,引起皮炎和奇痒,并在寄生部位排除带血色的粪便和灰色的虫卵,使被毛染成红色或形成血痂,白毛的家畜更为明显。严重的侵袭可引起家畜贫血、消瘦、衰弱。对羊可引起被毛损坏和脱落。
三、绵羊虱蝇:为羊体常见的一种体外寄生虫。体长4-6毫米,无翅,被毛细,呈棕色。头部短,有一吸血的口器,腹部胖而宽,胸下有三对肢,肢强而有力,并且有锐利的爪。成虫往往能在绵羊的被毛中度过一年。主要因彼此接触而传播。雌虫产幼虫,然后幼虫变为蛹,蛹再变为成虫。严重感染时,体重减轻、贫血。羊因发生咬伤及痒觉,很不安静,用牙齿搔咬或撩痒的部分,皮毛大受损失。患羊常因虱蝇寄生而成食毛痒。
四、虱:无论猪、牛、马、羊身上都长虱。虱为无翅的小昆虫,体稍椭圆而扁平,雄小于雌,虫体的大小约为1-5毫米不等。头部小于胸部,胸部有肢三对,肢的尖端有爪、腹部宽于胸部。雌虫后端有切口,雄虫的腹部后端圆滑,雌虫产卵于畜体,产卵时分泌一种胶质将卵固着于被毛上。卵呈淡黄色,椭圆形,一端有一小盖。经10-12天孵化为幼虫,幼虫经三次蜕皮变为成虫。虱不能自动离开畜体,所以其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但也可由梳刮等用具而间接传播。冬季多见,夏季由于气温高,大减。各种不同的虱分别寄生在不同的畜体上,不能互相感染。就是同一畜体上也限于畜体的某个部分。如牛多在角的周围;绵羊多在蹄间及足的下部:猪多在耳旁、背部和内股部,马多在背部或长毛部。虱的危害情况,基本上与羊虱蝇相同。
五、毛虱和羽虱:其形态类似虱,体扁平,长约2毫米,头部大而宽于胸部(不同于虱)。腹较胸宽,肢较短。毛虱寄生于家畜,羽虱寄生于禽类的体表。卵产出后,经5-8天孵出幼虫,幼虫再经2-3周发育成为成虫。以毛、羽毛、绒毛、表皮的鳞片及溢出的血液等为食。引起家畜痒觉、消瘦、产卵力减低、发育不良。毛虱对牲畜的危害较轻,而羽虱对禽类的危害则较严重。
六、马虱蝇:虫体长约10毫米,红褐色杂有淡黄色的斑点。翅大卵形,静止时,撮合于腹部背面。腹部宽阔,几乎为球形,上有细毛。雌虫产幼虫于土壤中,不久即化为蛹,4-6周发育为成虫。常于夏季晴天骚扰宿主,在体表的肛门、阴门、会阴、内股等处爬来爬去,引起不安,并可传播某些寄生性、传染性疾病。
七、虻:虻的种类很多,一般形态皆相似。体长10-25毫米,颜色不一,呈黄、黑或灰黑色。头部多呈三角形,大部分为复眼所占,有类似镰状分节的触角,有宽阔粗厚由三节组成的胸部,腹部椭圆形,从背可看见七节,从腹面看可见六节。翅上有各种不同斑纹或斑点。常出现在炎热的夏天。雄虫以植物的液汁或花蜜等为食物,雌虫以吸血为生。雌虫产卵于植物的茎叶上,一个雌虫能产300-1000个卵,卵经3-8天孵出幼虫。幼虫生活于潮湿地带或水中,于晚秋或次年春爬至土里变蛹,再经羽化后变为成虫。当雌虫刺螯牲畜吸血的同时,将含毒的唾液注入伤口,使牲畜发生局部肿胀、痛、痒等症状。蛇多侵袭马、牛的胸部、腹部及四肢的内侧,而少侵袭犬、羊和猪。牲畜被侵害时,表现不安,不能充分采食,因而引起消瘦和泌乳量降低。同时,蛇还常为炭疽、锥虫及其他病原体的传播者。
八、刺蝇(即厩螯蝇):与家蝇相似,体长5-7毫米,灰褐色,口器尖锐而长,静止时突出于头部。胸部背面有黑色条纹四条。腹部稍呈长圆形,在第二及第三腹节的背面,各具三个黑色斑点。静止时两翅稍张开。雌虫产卵于马牛粪堆、杂草堆、腐烂的蔬菜堆等不洁之处。在适宜条件下,约2-5日孵化为幼虫,12-14日发育为蛹,6-25日羽化为成虫。成虫吸血时将毒素随唾液注入伤口,使家畜表现不安,大量侵袭时,引起家畜消瘦。特别重要的是此蝇为某些传染病及侵袭性病原体(如炭疽、锥虫)的传播者。
防治措施。
家畜体外寄生虫的防治、除蛇、刺蝇外都可以用螨病的涂药和药浴等方法进行消灭。常用药物为六六六、滴滴涕、敌百虫、敌敌畏、蝇毒磷、皮蝇磷、倍硫磷等。虻和次蝇主要是因其有翅能飞,无非根据不同季节采取一些如避虻放牧、夜间放牧、畜体喷射药水等措施。再根据生物学生态的实际情况,用改变虻幼的孳生环境等,来破坏蛇的发育,进而达到控制和消灭体外寄生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