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连栋温室开窗、遮阳设备已成为温室的基本配置,配套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家也逐渐从仿制国外产品转向自主研发,但总体水平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普遍现象是产品技术含量低、规格单一、设备故障率高。
就温室遮阳开窗系统的减速电机而言,多数生产厂家只提供400N·m和800N·m两种规格的减速电机,显然满足不了各种规格温室遮阳、开窗的需要。用户在选择上述产品时,只能选大不选小,“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普遍存在,迫使温室用户为不节能的设备选型买单。
合理选用高效节能的产品
轴流风机在温室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特点是数量多、运行时间长,结果是风机的用电量有时占整个温室用电量的一半以上。由于目前温室行业归口管理比较混乱,建设标准不健全,缺乏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与有效监督。因此,大部分的风机生产厂家均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实力薄弱,缺乏技术研发和投入,产品均为仿制,技术参数往往照搬照抄,电机效率、风压、风量等参数缺乏权威的检测,甚至连厂家的技术人员都不清楚最基本的检测方法。有些风机的电机所标功率远远低于国家规范中相关节能要求,如此不节能的产品装备到现代化的温室中,怎么能保证温室的节能运行呢?目前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价格要高于传统产品,淘汰老旧高能耗的产品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现代温室补光系统常用的补光灯大致分为两种:电感镇流器和电子镇流器高压钠灯。其中,电感镇流器高压钠灯应用较早,产品种类较多。相对于电感镇流器补光灯,电子镇流器补光灯伴随着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和发展,近几年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逐渐形成一系列产品,可广泛适用于生产的实际需要。
电子镇流器补光灯最大的优点是节能,其功率因数高于0.95,最高可达0.99,自身功耗低,灯的总输入功率可下降20%左右,节能效果更佳。而传统的电感镇流器补光灯功率因数为0.5,即使经过电容校正也只能达到0.8左右。
下面以1000平方米温室、补光水平6000lx、布置灯具106盏、平均每天补光10小时计算,分别选用400W高压钠灯电子镇流器和400W高压钠灯电感镇流器,计算耗电量,从中可见,电子镇流器对提高照明系统能效和质量有明显优势,是国家推荐应用的产品,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合理采用内保温幕温室内保温幕系统是安装在温室屋顶或内遮阳系统和作物之间的透明保温幕,驱动系统采用与内遮阳系统相同的平拉幕系统,也可以是手动或电动卷膜方式。保温幕在晴好的白天收拢,夜晚保温幕展开后与温室下层空间形成一个小空间的密闭系统,可以有效减小温室加热的空间,减少温室的冷风渗透热损失,减少因水汽冷凝而产生的潜热损失。经应用后发现,在加温季节同样的情况下,安装内保温幕比未装的温室温度提高3℃至6℃。
常用保温幕材料有塑料膜或聚酯条编织幕。使用中发现,塑料膜的密封性防冷空气渗漏的效果好,但易局部积水;聚酯条编织幕质地柔软,不会形成积水,但幕布的编织质量会影响幕布的密封性。
温室运行中的节能途径
风机的分阶段运行
风机湿帘降温系统中使用多台风机时,风机和湿帘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设置成分阶段运行。分阶段运行的风机应该错开以获得均匀的气流,例如,第一阶段时每3台中1台风机运行,随着温度的升高,第二和第三阶段的风机依次开启运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顺次关闭。
有时,用户也可以使用调速风机,以提高运行效率。只有在全部的风机都运行且仍不能获得理想降温效果后,才开启湿帘系统,做为第四阶段的降温设施。
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
现代化温室环境调控设备多,设备之间的关联程度复杂,一套精准的自动化管理技术可以科学合理地自动操作和协调各种调控设备,使温室内的环境随时达到作物生产环境的最佳效果,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实时需要,减少人为的浪费,达到节能和增产。
国内的温室自控厂家推出了几款自控系统,相比进口产品功能相对简单,但价格低廉,值得用户推广。
加强生产人员技术培训
我国温室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栽培起步较晚,从业人员多是当地农民,也许他们对于大田作物的种植有一定的经验,但从事温室栽培,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经验远远不够。前些年国内大搞农业园区建设,许多进口的高档现代化温室配套设备齐全,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但由于引进的温室不适于当地气候环境,加上管理人员使用不当,造成不少自控设备闲置,最终管理人员索性只用手动控制功能,作物所需环境完全依靠人员的感觉来调控。一方面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运行成本的增加。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提高温室栽培效益和节能降耗,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实行集约化温室栽培模式
与荷兰等园艺大国相比,我国的温室生产栽培虽然总面积占优势,但对于种植个体来讲,相对规模较小、种类多、专业化分工不够。
例如荷兰蝴蝶兰种植,强调明确的社会分工,在生产环节上,育苗、催花、成品花等各阶段,由不同企业分别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我们参观的一个种植温室将近4公顷,完全进行催花种植,从技术、人员和设备只是按照催花阶段的要求进行配置,减少了其它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提高品质和产量的同时,实现了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