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的含义:指该茶不含污染物质或者把公害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生物等)的卫生质量指标控制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以内的各类茶叶产品,该产品要求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安全、无害。有机茶概念:按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有机方式种植,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化肥、农药、添加剂等),不采用转基因、辐射技术,经独立的颁证机构认证合格,并颁发有机茶证书的各类茶叶产品。无公害茶、有机茶的关系与差别:①生产加工标准不同。②认证机构和管理方式不同。③认证机构的注册商标、图案标志不同。
一、生产基地建设
(一)园地的选择
总的要求: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作为为无公害茶叶生产与加工的基地。
1.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2.水质量:无公害茶园灌溉用水不受污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加工用水,必须达到《生活用水卫生标准》。3.土壤质量:基地茶园土壤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到60厘米以上,排水和通透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层有机质含量大于1.5%,PH值4.0―6.0。并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二)园地建设
对于15度以下的缓坡地,规范建设茶叶栽植带。坡度在15―25的山地,应建等高水平梯级园地。根据地形地貌设置道路、水系等。茶园修隔离带或沟,茶园内道路(干道、机耕道)与排灌系统(沟、渠、池)修建紧密结合。
(三)茶树品种选择
主要推广适合我县生态环境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四)茶苗移栽技术:
1、茶树苗木栽植前处理:出苗前离地20厘米对茶苗进行第一次定剪。
2、移栽时间:每年的9月-10月和2月-3月。最适宜时间为9月中旬。
3、种植方式与规格:单行或双行条栽。单行条栽:行距120-150cm,窝距33cm,每窝1―2株,亩栽2000―3000株;双行条栽:大行距150-200cm,小行距40cm,窝距40cm,每窝1―2株,亩栽4000―6000株。
4、茶苗栽植技术与苗期管理 按栽植规格――开栽植沟――施足底肥――规范放置茶苗――扶正苗木――覆土压紧――浇灌定根水。栽植当年,抗旱保苗达到全苗,中耕除草、适时追肥、开展病虫防治培育壮苗。幼龄茶园除草:严禁使用除草剂!
二、无公害茶园管理技术(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一)土壤改良
种植绿肥(最好是豆科),在地上部分产量达最大时翻耕入土。茶树行间铺草(厚度5厘米以上,1~2年一次);茶园减耕和免耕。
(二)茶园施肥
1.基肥 秋茶后结合深耕,每亩施农家肥1.5――2.5吨,或用菜籽饼肥、商品有机肥150――300公斤,配合部分矿质肥料或微生物肥料,在10月中旬后,于茶行间开沟25厘米左右,施后盖土。
2.追肥:在每年的春茶前和夏茶后,按150~200kg/亩的数量,将商品有机肥(有机液肥)堆腐后沟施并盖土。或按20~30kg/亩的数量沟施尿素,并盖土。同时按说明:无机叶面肥在采茶前10天施用,有机叶面肥在采茶前20天施用。
(三)茶园病虫草害防治
①农业防治。清洁茶园,消除病原和虫卵②生物防治,保护与利用天敌资源。③利用害虫趋性,用物理机械方法防治。如诱杀、人工捕杀。④合理开展化学防治。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尽量减少用量和施用次数,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⑤人工除草。
(四)茶树越冬防护措施
1.越冬防护措施:①选用抗寒品。②茶园防护 幼龄茶园:采用培土法:11月初“小雪”前先培,春季退土“春分后至清明前”,略低于行间;投产茶园:搭防风障、蓬面撒草,要求盖而不严。③农业技术措施防冻:深翻土壤,建立等高窄幅梯地茶园;推行双行条栽种植,采取适密适矮的栽培技术;兴修水利,营造防风林;加强茶园培肥管理,增强抗性。
2.受冻茶园的护理扶壮:在受雪灾时要及时摇雪。①及时修剪,时间: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因地制宜修剪。②加强肥水管理:修剪后及时灌溉,早施有机肥。无公害茶园茶芽萌发后少量多次施速效氮肥,并适时配施根外追肥,效果显著。③培养树冠:合理修剪、采摘。
(六)茶树修剪与采摘
修剪:幼年茶树定型修剪与采摘 成年茶园常规修剪与采摘: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无公害茶园在修剪与采摘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对茶树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合理采摘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规范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相配合,如,与施肥、防病虫害。②应用各种修剪机械和采茶机械作业时,必须注意污染问题:一是机械用油,二是盛茶器具免污染。③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鲜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得夹带老叶、蒂头、茶果等杂物,严禁捋采与抓采、掐采。盛装鲜叶的器具要通风透气,不得使鲜叶污染或变质。④采下的茶叶必须及时交付初制。
五、低产茶园的改造
A、园地改造:主要采用补植缺株,整修梯坎和深耕、铺草、施肥改土、因地制宜的修改园道、排灌系统和植树造林,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部分树势衰老、品种混杂的低产、低值茶园,宜改植换种,重新规划无性系良种茶园。
B、树冠改造,更新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