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已成为湖北省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菌含有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用混有0.5%以上的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更有直接不良影响。
一、发病规律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造成危害。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后形成菌核,落入土中越冬。
二、发病条件1、天气与稻曲病发生关系密切。最适宜的发病温度262-8℃。气温在32℃以上抑制发病。凡水稻孕穗末期至齐穗,气温适宜,32℃以上天数少,降雨量较大(或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稻曲病的大发生和流行。2、品种差异与发病轻重均有一定关系。近几年,稻曲病的发生说明,糯稻、优质稻、香稻、粳稻重于一般籼稻。另外,中稻重于晚稻。早稻一般不发病。3、栽培管理的好坏与发病轻重也有一定关系。水稻生长中后期,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会加重病害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品种类型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稻曲病的首要经济有效措施。避免在病田,尤其是重病田留种。2、病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3、及时喷药防治。鉴于稻曲病对水稻侵染主要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所以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天及时喷第一次药,间隔7天喷第二次药,能有效防治稻曲病。齐穗期防治效果很差。用药种类及用量(任选一种)如下:(1)每亩用“瘟必清”150克。(2)每亩用18%多菌酮粉剂150-200克。(3)每亩用5%井冈霉素200克。(4)每亩用20%粉锈宁(又名三唑酮)乳油75毫升。(5)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喷雾。(6)50%使百功可湿性粉剂(又名水稻病害一次净)按2000-3000倍液喷雾。(7)每亩用“爱苗”15-20毫升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