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为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近年来种群数量大,为害严重。对较长期使用的一些农药如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在不同地区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近年来各地陆续推荐了一批取代高毒农药的中低毒农药或复配农药,为验证这些农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中国水稻研究所于2002、2003年在早稻上对若干常用农药对二化螟进行了比较试验。 试验设置于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浙江、富阳)早稻田内,属平坝区、自流灌溉、土壤为粘壤土。小区面积20 m2,小区间作泥埂相隔,每农药设重复2~3次。早稻品种为中优一号,3月30日播种,4月22日移栽,移栽后7天用除草剂一次,7、14天各施用尿素30公斤。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菌剂。施药日期为5月23日,水稻处于分蘖拔节期,为二化螟第一代枯鞘高峰期。 试验结果:50%锐劲特40g/亩、24%美螨20g/亩、20%三唑磷100ml/亩、50%稻丰散100ml/亩、45%杀螟硫磷100ml/亩、40%丙溴磷100ml/亩、25%乙酰甲胺磷150ml/亩、50%二嗪磷100ml/亩、20%丁硫100ml/亩、0.6%阿维50ml/亩、50%乙硫磷100ml/亩、5%卡死特100ml/亩、10%杀铃脲30ml/亩、5%氟铃脲50ml/亩、93.8%杀虫单原粉40g/亩,各处理施药后4天,相对幼虫减少率分别为76.4%、76.4%、77.0%、61.7%、82.4%、64.7%、47.1%、82.4%、5.6%、73.5%、55.9%、28.0%、0、61.4%、59.1%;施药后24天,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95.8%、89.0%、84.7%、48.6%、51.0%、47.7%、28.6%、58.2%、10.7%、66.1%、54.7%、17.0%、77.6%、52.7%、52.0%。其中5%氟铃脲50ml/亩及93.8%杀虫单原粉40g/亩两处理在另一早稻田内。 从上述15种试验农药的试验结果初步看出: 1.防治效果在90%以上的只有5%锐劲特40g/亩;防治效果在80%~89%的仅二种农药,即24%美螨20g/亩和20%三唑磷100g/亩(浙江新农生产);防治效果在70%~79%的有一种,即10%杀铃脲30ml/亩;防治效果在60%~69%的有一种,0.6%阿维菌素50ml/亩;其余农药的防效均在60%以下,包括现在广泛应用的杀虫单、稻丰散、二嗪磷、乙酰甲胺磷等。 2.从药后4天的幼虫减少率来看,幼虫相对减少率在80%以上的有二种农药,即45%杀螟硫磷 100ml/亩和50%二嗪磷100ml/亩。其后期的防治效果较差,可能为持效期较短所致。 3.2002年对乐果、杀虫安、毒死蜱、嘧啶磷等农药亦作过田间试验,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下,资料未列入其内。 从目前国内推广和使用的若干农药(单剂和复配剂)防治二化螟除锐劲特外,美国陶氏公司生产的美螨亦算好的农药品种,亩用30g防效会更好,但价位太高(33万元/吨)。三唑磷在一般地区(高抗地区除外)防治效果尚可,但我们在测定不同三唑磷生产厂家的20%三唑磷乳油亩用100ml防治效果差异较大(60%~80%左右),是含量的差异?或是杂质含量、乳化品种等,未作进一步分析。从复配的角度看,锐劲特的复配剂,防治效果均好;阿维菌素与三唑磷的复配剂防治效果一般在85%左右;水胺硫磷、三唑磷复配剂防治效果可达到85%~90%,但水胺硫磷属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品种。国内多个农药厂家推广的以稻丰散、二磷磷、毒死蜱、乐果等与三唑磷、阿维菌素等复配的品种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下。 二化螟种群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如冬季虫源广泛(冬闲田多,稻草利用率低等);越冬代发生历期长,田间药剂仅防治一次,遗留大量虫源转入二代;一般二代或三代不防治或防治不当造成大量虫伤株;一般防治农药的防治效果差,亦是害虫种群上升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