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科技人员近年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了一项新的旱作农业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破解了旱作农业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难题。
甘肃广河县城关镇十里墩村农民马海格今年利用这一技术种植了4亩玉米,经测产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这么高的产量,马海格过去想都不敢想。广河县大部分田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无法灌溉,高度依赖天时,年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且时空分配不均。过去,这里玉米亩产最高也只有400公斤。
在6日召开的甘肃省旱作农业现场会议上,记者了解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指在地表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沟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应用效果尤为突出。其创新点在于:覆盖方式上由半膜覆盖变为全膜覆盖;种植方式上由平铺穴播变为沟垄种植;在覆盖时间上由播种时覆膜变为秋覆膜或春季解冻时覆膜。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介绍,甘肃推广这一技术种植玉米已达280余万亩。实践证明,利用这一技术种植的玉米一般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30%以上,平均亩产可达50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1000公斤,另外还亩产秸秆3000公斤以上,不仅能够解决山旱地区农民的粮食问题,而且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杨祁峰介绍,这一技术之所以能大幅提高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主要是因为这一技术可显著减少土壤蒸发,将微小降雨集流渗入玉米根部,增加光照强度,增加积温,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盐碱危害。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效增加了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适合在降水量250毫米至550毫米、海拔在2300米以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这对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增加旱作区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尚勋武介绍,甘肃今年已拿出了5000万元购买地膜补贴农民,推广这一技术,并且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农机。甘肃省希望到2010年,这一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使甘肃粮食生产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万吨,并使旱作区由粮食调入区变成粮食主产区,在旱作区形成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的区域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