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蛀鳍烂尾病
(一)病状:病鱼的鳍条边缘出现乳白色,继之腐烂而造成鳍条残缺不全,尾鳍尤为常见。有时每根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裂开,有时尾鳍成扫帚状,严重时整个尾鳍烂掉。病鱼的鳞片正常,或者有个别鳞片脱落。有些病鱼尾鳍有充血现象,呈一条一条血丝状。
(二)病原体:可能是细菌,菌名待鉴定。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从当年鱼到产卵亲鱼都会患此病,而以大鱼为常见。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夏季往往引起病鱼死亡。水温较低时,整个尾鳍烂掉,病鱼仍活着,使金鱼。锦鲤观赏价值降低,家庭养金鱼易发生此病。我国各地都有此病出现。
(四)防治方法:
1、用孔雀石绿1%浓度水溶液涂抹鳍条破裂处。每天一次,连续涂35天。以预防水霉菌感染,促使伤口愈合。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1ppm~2ppm浓度全池遍洒。
2、用呋喃唑酮或利凡诺1%浓度水溶液涂抹,每天一次,连续涂3~5天。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上述浓度全池遍洒。
3、用利凡诺全池遍洒。适用于名贵品种,浓度与防治烂鳃病相同。
4、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投喂水蚤、剑水蚤、水蚯蚓等动物性饲料,加强营养,以增强抗病力与组织再生能力。
5、如果尾鳍烂掉一部分,残缺不全,应该用剪刀剪去,使鳍条平整,然后用上述药物处理。通常经过10~15天,裂开的鳍条能够愈台,剪去的鳍条也能够再生通常经过40~80天,整个尾鳍可重新长好。再生鳍条与原来旧鳍之间留下一条痕迹,这种鱼观赏价值降低了,但可以留作亲鱼繁殖后代。
十一、水痘病
(一)病状:病鱼的体表出现一粒一粒的小水痘,其大小下一致,小的如绿豆、黄豆,大的如豌豆。通常水痘为圆形或椭圆形。水痘内是淡黄色的液体,经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大量的细菌。水痘的位置集中鱼体腹部,腹面两侧,少数在尾柄、颌下。水痘的数量少则3~5个,多则十余个。患病的以珍珠鳞特别是球形珍珠鳞发病率高,其次是水泡眼。
(二)病原体:可能是细菌。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患病的都是大金鱼,从当年鱼到亲鱼都会患病。从春未到秋季都有发生,有时水痘会自行消失;有时水痘破裂,破伤处有发炎充血现象,能使病鱼死亡。通常对金鱼危害不大。上海、江苏、浙江、湖北都有此病的病例。红鲤、锦鲤没有发病的记录。
(四)防治方法:
1、用利凡诺或呋喃唑酮1%浓度水溶液涂抹水痘破裂处,防止继发性感染致病菌。每天涂抹一次,连续3~6天,直到伤口愈合。
2、用呋喃唑酮全池遍洒。与防治皮肤发炎充血病相同。
3、用维生素E内服,与防治竖鳞病相同。
十二、穿孔病(洞穴病)
(一)病状:早期病鱼食欲减退,体表部分鳞片脱落,表皮微红,外观微微隆起,随后病灶出现出血性溃疡,从头部、鳃盖、背部、腹部、鳍部直到尾柄均可出现。溃疡面大小不一,依鱼体大小有所差异,小者如黄豆,二龄以上大金鱼溃疡直径有1~2厘米。有的病灶在腹侧形如一条被刀划破的伤口,又似打印病,其溃疡不仅限于真皮层,而且深及肌肉,严重的甚至骨骼和内脏,酷似一个洞穴,故又称洞穴病。发病快,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盲到病原体侵入鳃部,鲤丝红肿成棒状,尖端有缺刻,肿胀有的呈紫色,有的整个鳃丝呈苍白色,有的部分鳃丝形成血栓,以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二)病原体是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ocola)。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是危害很大的传染病,1971年日本发现此病。每年从9月到次年6月为流引期,而10月到初冬水温较低时,为流行盛期。据了解日本友人赠送一批金鱼给杭州,杭州动物园金鱼场饲养,未经严格的检疫措施,以致全长14厘米以上,二龄名贵金鱼900尾和12厘米3000尾亲鱼均先后患病。180口鱼池几乎每日均有死亡,少则十余尾,多则五、六十尾,最多一日死亡一百余尾,情况严重,这是金鱼疾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用病鱼卵孵化的鱼苗,一个月后也开始发病,其症状与成鱼有所不同,最初是尾鳍边缘出现白色粘液股分泌物,随即向前蔓延,布满全身,不久死亡;少数小鱼开始时,鳞片色素细胞被破坏,夫去光泽,体色转白,然后脱落发炎,出现溃疡,此病仅发现于杭州。
(四)防治方法:
1、经常投喂水蚤。水蚯蚓等鲜活食料,加强营养,增强对穿纪病的抗病力。
2、合理密养,水中溶氧量最好维持在5毫克/升左右,避免鱼浮头,以增强抗病力。
3、呋喃唑酮和食盐合剂浸洗。呋喃唑酮20ppm加食盐1.4%浓合液浸洗20~30分钟,每天浸洗一次,连续浸洗2~3次,预防比治疗效果更好。
4、呋喃唑酮、食盐、高锰酸钾20ppm,浸洗10~30秒钟。适用于发病早期的幼鱼。曾有七万尾小鱼经浸洗后,生长发育良好,直到成鱼阶段,未见此病复发。
5、死亡的病鱼务必深埋并加主石灰消毒灭菌;病鱼池水用漂白粉10ppm浓度全池遍洒消毒24小时后方可排入下水道中。
十三、肤霉病(水霉病、白毛病)
(一)病状病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故又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终至死亡。有时菌丝着生处有伤口充血或溃烂。
(二)病原体:同丝水霉(Saprolegnia monoica)曾在金鱼、红鲤上发现。寄生水霉(S.parasitica)曾在金鱼、红鲤体上和鲤、金鱼的卵上发现。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据报道,水霉和绵霉腐生性寄生物,专寄生在伤口和尸体上。鱼类型患水霉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捕捉、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和体表,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以致水霉的动孢子侵入伤口。当水温适直时(15度左右),3~5大就长成错综交叉的苗丝体。如伤口继发性感染细菌,则加速了病鱼的死亡。水霉全年都有存在,秋未到早春是流行季节。此病是金鱼、红鲤和锦鲤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各地都有流行。
(四)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鱼体受伤。在越冬以前,根据显微镜活体检查结果,用药物处理杀灭寄生虫,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病。
2、用孔雀绿0.1%~1%浓度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
3、用孔雀绿1:15000浓度浸洗3~5分钟。
4、用食盐400ppm~500ppm和碳酸氢钠400ppm~500ppm浓度合剂全池遍洒。因用药量大,通常将病鱼集中在小水泥池中进行施药。
5、用维生素E内服,药量与防治竖鳞病完全相同。
6、创造有利于鱼卵孵化的外界条件(注意水温、鱼卵密度),用1:15000浓度孔雀绿浸洗鱼卵(连同鱼巢一起)10~15分钟,可预防鱼卵水霉病。
十四、卵甲藻病(打粉病)
(一)病状:病鱼初期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体表出现白点,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头部和鳃内。骤看和小瓜虫病的病状相似,仔细观察(或用放大镜),可见白点之间有红色血点。后期病鱼游动迟缓,不时呆浮水表或群集成回,身上白点连接成片,就像裹了一层面粉,最后病鱼瘦弱而死亡。
(二)病原体:是嗜酸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它是一种寄生性藻类。成熟的个体呈肾形,宽大于长,长0.083~0.130mm,宽0.102~0.155mm显微镜检查白点是不会运动的,与小瓜虫有明显的区别。
(三)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酸性池水(pH5.2~6.2)中。主要危害当年金鱼,一龄鱼死亡较少。春未至初秋,水温22~32℃时为流行季节。小金鱼密度过大,缺少水蚤、剑水蚤和水蚯蚓等动物性食料,病情特别严重,发生大量死亡。此病先后在广东连县、南海,江西上饶和宜春地区出现此病。红鲤、锦鲤没有病例记录。
(四)防治方法:
1、投喂水蚤、剑水蚤等动物件食料,最好还要加喂少量芜萍,以增强抗病力。
2、将病鱼转移到微碱性水质(ph7.2~8.0)的鱼缸或鱼地中饲养。
3、用碳酸氢钠10ppm~25ppm浓度全池遍洒。适用于小缸、小池等小水体。
4、用生石灰5ppm~20ppm浓度全池遍洒。适用于室外土池或大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