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猝倒病
1、症状 幼苗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种子、胚芽或子叶腐烂。受害幼苗出土后,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绕茎扩展,似水烫状,而后病茎缢缩成线状,幼苗即倒地。该病发生后,短期内子叶往往未萎蔫仍保持绿色,而根部表皮腐烂呈褐色。在高湿度苗床中或连阴雨天气时,开始只是个别幼苗表现症状,几天后以病株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造成大片幼苗猝倒。空气潮湿时,病苗或土壤表面可出现白色絮状霉层而有别于立枯病。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由腐霉真菌所致。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和管理水平。
苗床温度过大、浇水过多、土壤温度15℃以下、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播种过密、间苗移苗不及时、施用带菌肥料、长期使用同一苗床土壤等都会诱使该病发生或加重。传播途径主要为雨水或流水。
3.防治方法 采用快速育苗、无土育苗或无病土育苗。
苗床处理。播种前15~20天,将床土翻松平整,每平方米用40%甲醛(福尔马林) 50毫升,加水2~4公斤,均匀地浇于床土上,然后用薄膜或麻袋覆盖4~5天,再揭去覆盖物,翻动床土2~3次,10~15天即可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加细土10~15公斤拌匀配成药土,播种时将三分之二药土撒于畦面上,播后再用三分之一药土覆盖在种子上。
种子处理。温汤浸种既可杀死种子上携带的病菌,又可起催芽和提早出苗的作用;药剂处理,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按3:1混配浸种。
加强苗床管理。播种密度不宜过大,注意间苗和分苗,做好保温工作,施足底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不能大水漫灌,以免苗床湿度过大。如果苗床湿度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通风,也可撒细干土或草木灰降低湿度。并要及时拔除病苗以防蔓延。
药剂防治。 发现病苗后及时拔除并喷药防治。
可以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5~8天喷洒一次,连喷2~3次。
二、立枯病
1.症状 幼苗出土后即可受害,尤以中后期为重。病苗基部变褐色,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病苗发病初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叶片萎蔫不能复原,直至直立枯死。病斑初呈椭圆形暗褐色,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后期形成菌核,是与猝倒病区别的又一重要特征。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由立枯丝核真菌侵染引起,病菌发育适温为24℃。播种过密、间苗或分苗不及时,造成幼苗徒长,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或土壤水分忽高忽低均易诱发该病。常从根部、幼茎和伤口侵染发病。
3.防治方法 苗床处理。参照猝倒病。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3%的40%拌种双,或者用50%福美双拌种。 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通风,防止苗床出现高温高湿。
发病初期喷淋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井岗霉素水剂1500倍液。猝倒病、立枯病混发时,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升,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沤根
1.症状 幼苗(育苗阶段或定植后)根部不发新根,幼根表面初呈锈褐色而后腐烂,致地上部叶片变黄。严重的萎蔫枯死,极易拔起。
2.病因 由低温(地温低于12℃)持续时间长、浇水过多或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等引起。
3.防治方法 畦面要平、严禁大水漫灌。连阴雨天要及时通风透光。
采用日光能温室或电热线育苗。加强苗床地温管理,控制苗床温度在15℃以上。发生轻微沤根后要及时松土,提高地温,待新根长出后再转入正常管理。